聚焦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分类有序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

图片
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党和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继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之后,2023年6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开启了新一轮改革行动。新行动方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要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新要求为主旨,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从体制机制、效率效益等外在可见、急迫解决的问题改革开始进入到国有企业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中担当使命功能、如何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的“内核”改革。
核心功能是国有企业在践行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代表了国家所需、社会所盼、人民所愿,在当前阶段主要体现为“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独特的、稀缺的、难以复制的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中练就的“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和带不走”的内生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竞争力是经济基础,核心功能是上层建筑。
核心功能强不强“国家”说了算,核心竞争力高不高“市场”说了算。核心功能引领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方向,核心竞争力为实现核心功能提供坚实的基石支撑。国有企业无核心竞争力不稳,无核心功能不靓,二者共同构成新一轮国有企业功能改革和体制机制改革的两条主线。但在现实中,不同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有强有弱、核心竞争力有高有低,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如何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改革,实现“双核”协同发展,就成为摆在诸多国有企业面前的关键问题。
有鉴于此,本文通过构造了“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功能”矩阵,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双低劣势型、市场缺失型、效益优良型和一流双优型等四种类型,以期通过对不同国有企业进行诊断和分类,有序推动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革行动,实现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双核”协同发展。
01
双低劣势型企业
双低劣势型企业是指核心功能弱、核心竞争力低的国有企业。双低劣势型企业既没有承担起明确的核心功能,没能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没有面向市场构建起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不利的市场地位。
尽管经过改革开放后多轮次的国有企业改革,双低劣势型企业在中央企业层面已基本不复存在,但在中央企业的各级下属企业、省属国有企业、市属国有企业乃至区属国有企业中仍有一定数量的存在,这些企业多半因为历史原因占据了一些特殊资源而存活至今。例如,旅游景区资源、区域矿产资源、特定房地产资源等领域。各级主管机构或地方政府多出于维护稳定、规避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采用“资产托管公司”等方式维系双低劣势型企业的生存。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些企业如果没有决绝的改革勇气和创新的经营思路,注定无法在市场中长久地生存下去。
培育核心竞争力是双低劣势型企业有序推进双核改革的首要任务,“改革不力、缺乏刀刃向内的勇气”是这些国有企业未能建立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这些企业需要深度推进体制改革(混合所有制、完善公司治理等)、机制改革(经理人市场化契约化改革、三项制度改革等)、模式变革(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重塑面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在市场稳定阵脚。只有活下来,活得足够好,才有可能在未来承担相应的核心功能。陕鼓动力、潍柴动力、许继电气等国有企业都曾面临着核心竞争力低、核心功能不强的生存困境,但这些企业均通过改革创新、重塑筋骨,艰难地走上脱胎换骨的康庄发展大道,并在构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后,在所在产业领域发挥出越来越强的“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和安全支撑”等核心功能,逐步蜕变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企业。
02
市场缺失型企业
市场缺失型企业是指核心功能强、但核心竞争力较低的国有企业。市场缺失型企业尽管在面向国家和社会层面承担了较好的核心功能,但他们却并没有面向市场构筑起必要的核心竞争力。这类企业多因为承担某项重大国家任务、重大社会责任而成立,且在企业发展中始终“兢兢业业”发挥其功能作用。但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深入和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深刻巨变,市场缺失型未能与时俱进,甚至故步自封,一成不变地延续着固有的业务版图和商业模式,从而陷入了核心竞争力较低的现实困境。
市场缺失型企业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国有企业中还有不少存在,主要分布在水务、交通、粮食、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等具有一定公共服务职能的行业领域。这些企业在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改革中,多半被界定为“公益类企业”或“商业二类企业”,也有少量经营不善的“商业一类企业”。这些企业因为缺少自我造血的能力,需要依托各级政府财政补贴维持业务运转,成为政府较重的财政负担。事实上,这些市场缺失型企业本身并不缺少优质资源,只是这些资源并没有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被赋予应有的价值。一些市场缺失型企业甚至成为那些市场化程度较高、品牌竞争力较强企业的供应商,通过向品牌企业提供廉价资源获取微薄收入才能维持自身生存。
培育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缺失型企业在“两核改革”中面临的首要任务。一方面,履行核心功能较好并不能成为市场缺失型企业“核心竞争力较低”的理由,面向市场构筑核心竞争力与履行核心功能并不存在冲突。企业承担核心功能不应也不能是国有企业“远离市场”的理由,市场缺失型企业要坚定地向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树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经营意识;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是国有企业实现核心功能的基石,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坚实支撑,国有企业也无法可持续地承担核心功能。“产权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国有企业作为一个“企业”的最基本属性,国有企业只有依靠必要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必要的收入和利润,形成可持续的自我造血功能,才能持久地承担核心功能。
市场缺失型企业需要依托并围绕其核心功能逐步培育核心竞争力。对于市场缺失型企业而言,任何以脱离其核心功能的核心业务去培育新核心竞争力的尝试都面临着较高的失败风险,甚至会因新兴业务的探索失败而影响其核心功能履行的基本面。相比“在新的白纸上绘就新的蓝图”,依托核心功能逐步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老树开新芽”是一种更为稳妥和可行的方式。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市场缺失型企业需要围绕其现有资源与业务,将公共服务职能和企业经营有效分开,制定有效的业务战略,面向市场发展增值服务和衍生业务,在不影响其公共服务职能的前提下,将固有的资源优势转变为良好的商业效益,在减轻政府财政补贴负担的同时,为社会效益继续做出更好的贡献。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尽管最初作为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营单位而成立,成立初期属于具有明显的“功能性”,但三峡集团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更高站位,主动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承担基础保障功能,在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升级和带动中国水电“走出去”中承担引领责任,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跨国清洁能源集团。
03
效益优良型企业
效益优良型企业是指核心竞争力较强、经济效益良好,但核心功能偏弱的国有企业。效益优良型企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放权让利、两权分离、产权改革、国资监管改革、功能分类等多轮次的国有企业改革,通过体制改革重塑动力、内部机制改革激发活力,面向市场,以卓绝的产品创新、艰难的自主技术创新和灵活的商业模式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站稳了脚跟,锻造了自身面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力地捍卫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但受限于竞争压力、企业历史等原因,一些效益优良型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等核心功能方面表现并不突出。
增强核心功能是效益优良型企业在“两核改革”中面临的首要任务。首先,单纯的收入或利润最大化导向偏离了国有企业“国有性”的根本属性,承担核心功能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与一般企业明显不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兼具经济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等多重属性。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的最重要依靠力量,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手段,国有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必须履行核心功能。其次,外部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也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强化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等方面的核心功能。
近年来,美西方国家无端对中国企业进行打压制裁、脱钩断链,严重威胁了中国的产业安全。效益优良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主体,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承担核心功能,在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产业安全和国防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脱离核心功能指引、单纯地提升核心竞争力极容易使国有企业陷入“与民争利”的歧途。效益优良型国有企业必须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起到带动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作用。同时,从国家长远利益和人民根本福祉出发,发挥好公共保障等核心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效益优良型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国有企业性质、功能、使命等问题的认识,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更好地承担起国有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效益优良型企业需要按照“两核改革”的新要求,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和安全支撑等方面增强自身核心功能。首先,在科技创新上,效益优良型企业需要在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突破性自主创新,完成对所在业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突破;其次,在产业引领上,效益优良型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需要沿着价值链、产业链、生态链发挥国有企业产业链链长的地位作用,通过投资、联盟、帮扶等多种方式打造商业生态圈,打通产业链堵点、提升产业链整体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价值链、产业链、生态链的融通发展。在运营层面提升产业效率的同时,效益优良型企业需要加大对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探索,大胆假设、小心论证,选准方向,不断开辟前瞻性战略性新产业新业务新领域;最后,在安全支撑上,面对“两个大局”的新形势,效益优良型企业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使命意识,围绕自身业务领域强化在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信息安全等重点安全领域的柱石性作用,全面体现国有企业经济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综合性质。
保利发展控股集团作为一家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通过专业化、一体化、跨区域多元化发展等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后,不断强化自身在产业引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核心功能。近年来,保利发展控股集团以“保国利民,追求卓越”为企业使命,打造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不动产生态平台,以不动产投资开发、资产运营、资本运作为基础,提供基于行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凭借出色的建设、运营、服务实力,担纲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服务商,参与多个城市重要项目建设,为推动行业创新、城市发展、人民美好生活做出重要贡献。
04
一流双优型企业
一流双优型企业是指核心功能强、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一流双优型企业是国有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革目标。一流双优型企业既能面向市场构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又能面向国家较好地承担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等核心功能。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实现了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协同发展、两翼齐飞。
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一分子,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承担核心功能与构建核心竞争力并不是相斥的,国有企业在承担核心功能的同时,同样能够构建面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从核心功能看,国有企业必须满足全体人民的利益、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国家意志、成为政府施政的载体和工具,充分体现党的要求、国家所需、社会所盼、人民所愿。从核心竞争力看,国有企业要想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
中央企业中的国家电网集团、宝武集团和中海油集团等等,地方国有企业中的万华集团、徐工集团等等,他们都构建了所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绩效,同时也很好地实现了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等方面的核心功能。一流双优型企业总是能够在面向国家时,很好地承担了核心功能,同时又能在自身所在的行业领域建立起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优异的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具有核心功能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新内涵新要求新目标。
05
结语
按照国有企业践行核心功能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程度,将国有企业区分为双低劣势型、效益优良型、市场缺失型和一流双优型四种类型。双低劣势型企业首先需要构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主动寻求一线生机;效益优良型企业则需要强化使命引领,重新分配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的注意力,补齐核心功能短板,迈向一流双优型企业;市场缺失型企业则需要强化核心竞争力建设,解放思想,制定良好的业务战略来增加商业效益,同时继续为社会效益做出贡献,转变为一流双优型企业;造就一流双优型企业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方向要求,是国有企业既是“企业”,更是“国有”的新升华,是国有企业改革新的里程碑。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履行新使命,国有企业要紧紧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总目标,立足“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两大途径,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大核心功能,持续推进改革深化提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分别为:王雪冬,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员;董大海,大连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有企业研究院院长;于米,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教学科研部主任,副教授。
来源:现代国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