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你,福建力量|悠扬笛声传四方

山海福建,活力四射。各行各业中,无数平凡的“你”正披荆斩棘,用汗水和智慧凝聚成奋发向前的福建力量,为新福建建设作出不平凡的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助人为乐的基层干部、匠心不辍的“守”艺人、敢闯敢拼的企业家、筑梦田野的台胞等,看见那份执着与努力,汲取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凝聚起福建力量奋进新时代。
看见你 我爱独乐乐 更喜众乐乐
2004年,凭一技之长,事业受挫的孙建刚偶然间做了第一个陶笛,在厦门旅游纪念品展览上,他做的陶笛获得了最受群众欢迎奖。此后,孙建刚在鼓浪屿设店,开工厂,成立工作室,成立公司,并笃定了自己公益传播陶笛文化的人生选择,让更多人感受到陶笛艺术的魅力。
东南网5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尹荔)
入得陶笛,是桃源;出得陶笛,是天下。
在孙建刚眼中,从桃源到天下的距离,不过一笛内外。而这短短的距离,他追寻了整个青春。
近日,厦门市湖里区第16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在惠和石文化园举行。孙建刚带领厦门湖里区禾盛社区馨雅艺术团汉家陶乐社进行了陶笛组合表演,许多市民争相拿起手机记录。
孙建刚总是和朋友说,他是一个来厦门已有31年的宁夏人。在“不知愁滋味”的年少时期,他怀抱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憧憬,踏上了闯荡异乡的征途。
身怀陶瓷工艺和雕塑两项绝技的他,在台资企业做了十几年外销工艺礼品设计主管。然而,1998年的金融风暴令这个行业一度一蹶不振,从小热爱音乐的孙建刚有了更多时间重温儿时的爱好。2004年,凭一技之长,事业受挫的孙建刚偶然间做了第一个陶笛,在厦门旅游纪念品展览上,他做的陶笛获得了最受群众欢迎奖。“我设计的陶笛外廓,饱含厦门的市花、市树、市鸟及鼓浪屿建筑等特色风情,很多人都说,这是他们见过的最漂亮的陶笛。”孙建刚说。
此后,陶笛渐渐成了孙建刚生活的全部。在鼓浪屿设店,开工厂,成立工作室,成立公司,孙建刚成了陶笛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生意的跌宕起伏间,陶笛日渐成为他的精神伴侣。开车遇到堵车时,孙建刚随手拿起陶笛,吹上一曲,神清气爽;生活遇到不顺,吹一曲《望春风》,就能一解身在异乡之孤独。
几年前,厦门市文化部门邀请孙建刚进行公益演出。在吹奏李叔同的《送别》时,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舞台前的观众不停地询问孙建刚,哪里能买到乐谱。为了答疑,孙建刚暂停了吹奏。突然,一个年轻人挤到台前,气喘吁吁地说:“老师,后面有一位老奶奶挤不进来,她让我拜托您把那首曲子吹完。”孙建刚瞬间哽咽了,流着泪完成了这首曲子。
“从那次以后,无论在哪,我都会用最好的状态演绎作品,中途基本上不会中断。”孙建刚说,他意识到,吹陶笛不只是一个人的事,它既可以治愈自己,也可以治愈别人。
此后,孙建刚笃定了自己公益传播陶笛文化的人生选择。从厦门市莲花小学到故宫小学,从厦门市禾盛社区到禾欣社区,从厦门市老年大学到各大街头展演点,在悠扬的陶笛声中,孙建刚找到了心底的寄托。
在禾盛社区馨雅艺术团汉家陶乐社日常教学的一天,孙建刚收到了标题为“请假条”的两页A4纸。作者为一位老爷爷,纸上写下了他对陶笛的认知,还写了孙建刚不厌其烦地亲手教学的细节。请假条里写道,他一辈子没有机会学音乐,在孙建刚的教学中了却了终生遗憾。“我明天要去做手术,不一定能从手术台上下来,但是我会永远记得您,孙老师。”最后的这几句话,让孙建刚泪流满面。
对孙建刚来说,每一次流泪,都是一次新的启航。在这过程中,他打通了自己与他人、陶笛与世界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