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轻快,趣味盎然。来自千家诗,20首清新诗词:读罢心旷神怡

图片
01
《夜直》
宋·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夜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滴完了。后半夜的轻风给人带来阵阵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是那样的撩人,让人难以入睡,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这首诗是写王安石春夜不能入睡的感受,平实真切:一看香已成灰,一听更漏将尽,感觉春寒料峭:随着时间推移,看月光慢慢将花影移上栏杆。诗歌表现出一种寂寞无奈的心境,大概跟自己推行新法受阻有关。
02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小草钻出地面,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胜过了绿杨满城的暮春。
本诗描写的是初春小雨后的长安景色。京城的街道下了一场小雨,这雨如同一层滑润的酥油,小草经细雨滋润而生长,稀稀疏疏,远看一片嫩绿,近看却似乎没有。这早春小草初生的景致,经过作者一番描画,使人感到一派生机。这正是一年春光最好的时候,远胜过暮春时节烟柳遍布京城,大地春回和新生命的到来值得我们观赏。
图片
03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元日,就是古代的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这首诗描写元旦的风俗:春风送来温暖之时,家家放爆竹除旧,户户换桃符更新,又饮屠苏美酒。王安石初任宰相推行新政之时。他用元日特有的景象,象征除旧布新的气象,反映了力行改革的决心和豪气。
04
《上元侍宴》
宋·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月光淡星儿稀围绕着建章宫阙,御炉里的香灰被仙风悄悄吹落。通明殿臣子们鹄鸟般伸颈肃立,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红色云朵。
上元,就是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诗题为《上元侍宴》,即上元节参加皇帝的宴会。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宴会的场面。而是通过群臣在通明殿朝拜皇帝的景象。侧面烘托宴会的盛况。
图片
05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立春了,天气渐渐转暖,冰冻霜雪虽然还有,但已很少了。春天的到来,连草木也都知道。眼前的一片绿色,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一阵东风吹来,春水碧波荡漾。
立春居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天降临。诗人通过冰霜少、草木知、生意满、绿波参差这些具体景象,抒发了冬尽春来、大地复苏带来的美好感受。“春到人间草木知”是被人传诵的名句。
06
《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清平调,唐代乐府曲调名,后来用作词牌。此为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相传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欣赏牡丹,传李白作乐府新词,李白乘醉挥毫写了《清平调》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这首诗通篇用比喻、烘托的手法赞扬杨贵妃的美貌,以彩云写装束,以花比容貌,以露华写姿态,最后以群玉山和瑶台的仙女比喻杨贵妃。没有一字直接写贵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图片
07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这首诗是杜甫居于成都草堂时所写。诗人多年颠沛流离。到成都草堂后才过了一段比较安定闲适的生活。本诗前两句写草堂前黄莺歌唱,白鹭飞舞,色彩鲜明,充满生机。后两句写从窗口可见西岭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远行万里的客船,诗人处于一种思接千载、神游万里的境界。
08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这首诗吟咏观赏海棠花,用典和拟人化手法相互结合,表达出爱花惜花的心境。头两句描写海棠花的风姿和赏花之专注入神·花在东风中摇曳。泛起华美的光芒,散发的香雾弥漫在长廊;不觉月影移动,赏花已经到夜深。后两句借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典故,说明自己惜花爱花之深,不忍离开海棠,所以点燃高烛来映照海棠的红颜。
图片
09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踏青和扫墓的日子。诗歌描写一个客居在外奔走于途的游子,遇上春雨霏霏,更感觉旅魂欲断,希望借酒消愁。随即出现特写镜头:诗人向一个牧童询问何处有酒家,牧童顺手指着遥遥在望的杏花村。全诗语言平易清新,情景相融,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10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这首诗是写贫苦读书人的读书生活。清明时节,无花无酒,就像山野僧人,兴致索然。寒食过后。因自己没有留火种,只得从邻家讨得新火,清晨先点起窗前用于读书的灯。既写出了生活的贫苦凄清,又写出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图片
11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节日,春秋两季各一次,称春社和秋社。这首诗是写春社景象,前二句描写江南农村的富庶太平,风俗淳厚。人们出不闭户,只半掩门扉;后两句写人们尽情欢度节日,直到“桑柘影斜”的傍晚,各家才搀扶着饮醉了的人回家。诗歌没有直接写祭祀的场面,而是从侧面着笔,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12
《寒食日即事》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古代习俗。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禁火冷食,称为寒食节。本诗描写京城长安寒食节的景物和宫廷习俗。相传唐德宗很欣赏此诗,朝廷正缺一个起草制诰的官。德宗就点名韩翊来担任。当时有两个人叫韩朗,德宗就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一个。这成了诗坛的一个佳话。但是,认真分析,这首诗具有讽谏性。西汉末年,外戚王氏五侯专权,促成王莽篡汉,西汉灭亡。“轻烟散入五侯家”正用此典。因此这首诗是借汉喻唐,讽刺豪门贵戚的得宠。清人贺裳云。此诗作于天宝中。其时杨氏擅宠、国忠、话与秦、虢、韩三姨号为五家.豪贵荣盛,莫之能比,故借汉王氏五侯喻之。
图片
13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昔日南朝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这些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本诗描写江南春天的景色。前两句写自然景色,到处黄莺歌唱,红花绿树互相映衬,水村山郭,酒旗迎风招展。后两句缅怀历史陈迹,吊古伤今:南朝帝王所修建的几百座佛寺,劳民伤财,昔日金碧辉煌,今天只余下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14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唐·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天上仙家的碧桃树沾染着雨露种下,太阳边的红杏倚靠着云彩而栽。我这朵芙蓉长在萧瑟的秋天的江边,但不抱怨春风为何不吹来让我这朵花开一开。
这是是诗人落第后写给在位者的诗。一、二句写天上仙桃得到仙露的滋润,日边红杏有云气可以凭依,比喻科场得意的人受到朝廷和在位者的眷顾,因而能飞黄腾达。三、四句写芙蓉生长在秋江上,不向东风埋怨自己没有受雨露滋润而未在春天开放。诗人借此表示自己虽科场失意,却无怨无悔。同时,也暗示自己希望得到在位者的识拔,使自己在东风吹拂下能及早展示才华。
图片
15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我在高大的古树荫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此诗描写春天出游的感受。一、二句写春游的地点和兴致。先是坐船游览,然后系船登岸。拄着藜杖走过小桥。三、四句描写具有春天特色的景物——细雨、和风、发绿的杨柳、吐红的杏花,一片盎然春意。特别是“沾衣欲湿”写尽了春雨蒙蒙的状态,“吹面不寒”描出了春风送暖的感受,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
16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游园不值。是指游园没有遇到主人。游园而主人不在,门久敲而不开,不免使人扫兴。而诗人却风趣地说这大概是因为园主人怕踩坏了地上的苍苔。这门虽然不开。但是。从墙头伸出的一枝红杏,却透露了满园的春光。后两句可以引起人们很多联想,包含着生活哲理:美好的生机勃勃的生命,是关也关不住的。这是一首名诗,尤其是后两句更是千古传诵。
图片
17
《留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香芬芳四溢。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
这是李白客居在外写的一首诗。李白于天宝初年到长安,后来移居山东兰陵。这首诗没有写别恨离愁,而是赞扬兰陵的美酒发出郁金香的香味,透出琥珀的光泽,又用贵重的玉碗盛着。诗人酒兴大发地说:只要主人能使我痛快喝醉,我就不会感到这里是他乡。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和乐观浪漫的情怀。
18
《题屏》
宋·刘季孙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梁间传出燕子的啼声,呢呢喃喃的。它们在说什么?竟将我的闲梦惊醒了。 别人如果知道我希望明白燕子的话语,那一定会惹人奇怪。于是一个人拄上拐杖带一壶美酒登芝山去吧。
刘季孙是北宋人,曾监饶州酒务,淡泊名利。这首诗题写在屏风上,写的是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表现出诗人淡泊名利的性情。他日间小睡。被梁间燕语惊醒幽梦。他说给别人听,别人却完全不理解,于是他只好拄着藜杖,携着酒,去欣赏芝山。据说,王安石到饶州巡视,准备考察刘季孙,但是看到屏风上的这首小诗,便召季孙与之言,大加称赏后登车而去,不复问务事。随即王安石便升任刘李孙为监酒殿直。刘李孙因此而闻名。
图片
19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唐·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写了比较多的反映日常生活的诗。句括《绝句漫兴九首》。漫兴,是说兴之所至而随意抒写感受。这些诗主要是描写自然景色,如一幅幅写生小品。表现了热爱生活的情趣,也反映出深深的乡愁。这首诗是《绝句漫兴九首》中的第五首,描写暮春的景色:柳絮随风狂舞,桃花逐水漂流,春天将要随着江水流逝。“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两句,用拟人手法写暮春的景色,略带鄙薄,也充满无奈的乡愁。有人认为,颠狂柳絮、轻薄桃花是影射小人当权,从而流露出对国事的忧虑。
20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当年的桃源人找到桃花源躲避秦末乱世,每次看到桃花盛开才知新的一年来到了。 倘若我在那里定不让桃花花瓣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找到入口进来啊!
谢枋得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为了躲避战乱和元兵的迫害。隐居庆全庵。以庆全庵为桃花源。他看到桃花红了才知道又是一个春天来到。诗人希望不让飞花随流水而出,也就是不要让庆全庵为人所知;怕有渔郎来探问。也就是怕有人来到庆全庵破坏自己的隐居生活。此诗反映了诗人苦闷、焦虑、忧愤的心情和危险的处境。事实证明这并非诗人过虑,元世祖时。福建参政魏天合将其解送至燕京,他为保持气节绝食而死。“寻得桃源好避秦”反映了身处乱世的人们的共同愿望,故成为引起人们广泛共鸣的名句。
图片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更多诗词类文章可以关注我们:荔枝姑娘诗词赋(微信公众号同名)
创作不易,喜欢的话,请关注收藏分享吧。
如果喜欢类似的诗词,请告诉我,我后面继续整理,写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