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蚊子已出动,白纹伊蚊比去年来得早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扬疾控 记者 顾潇)进入5月,随着气温回升,蚊子也开始蠢蠢欲动。扬州不少市民反映,这两天睡觉耳边已经出现嗡嗡声。现代快报记者从扬州市疾控中心了解到,今年首拨蚊子已经“按期”出现。专家提醒市民,要注意驱蚊防蚊。
图片
△工作人员在监测蚊子 资料图
“蚊子太厉害了,宝宝被叮了一口,手都肿成馒头了!”市民王女士家宝宝两岁,这几天已经被蚊子叮咬过多次,手被咬后过敏红肿。
“从3月份开始,我们已经开始监测到成蚊。”扬州市疾控中心消媒科主管医师田婧棽介绍,按江苏省病媒监测方案,3月开始扬州市采用诱蚊灯法对蚊虫密度进行监测,3月和4月均监测到成蚊,密度较2023年同期持平,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主,蚊虫密度处于爬坡期。
“今年4月监测到白纹伊蚊,较2023年出现得早。”田婧棽表示,随着5月气温逐渐升高,蚊密度也会迅速上升。专家提醒,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每年5月至11月是登革热的传播流行季。“五一”假期来临,专家提醒市民,外出游玩应提前关注当地信息,提升防蚊意识,避免蚊虫叮咬。“如出境或去往有本地登革热病例地区旅游回来后2周内出现发热症状的,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游史,避免延误病情。”
市民王女士很疑惑,为何宝宝被蚊子叮咬后,会红肿一大片,五天了还没有消退迹象。专家解释说,被蚊子第一次叮咬时,人一般不会感觉到,身上没有鼓包,伤口也不发痒,这是因为免疫系统还不认识蚊子分泌的化学物质,所以也不会产生抗体进行反击。可是当第二次挨叮时,免疫系统就会做出过敏反应,释放出一种名叫“组胺”的化学物质,它可以使血管内壁细胞分离,从而导致一部分液体渗入皮肤之中。这些从血管中渗出来的额外液体在皮肤表面形成了一个鼓包,它对周围的其他感受器造成刺激,使人感到痒。
而婴幼儿被叮咬之后,形成的鼓包通常要比成年人的大,那是因为他们不成熟的免疫系统做出反应更加激烈,分泌出更多“组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