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县城文学”的迷雾:被误解的“怀旧”与真实的“生机”

图片
□柳嘉慧 (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一股名为“县城文学”的摄影潮流在抖音平台上悄然兴起,吸引了大量网友的眼球。这些“县城文学”风格的摄影作品,大多以毛不易的《一路山程》为背景音乐,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凌乱狭窄的街道”“废弃的居民楼”“生锈的铁窗”“木讷的表情”等各种要素来进行构图。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一种“一眼到头毫无希望”的感觉,彷佛能让人切身感受到身处县城的孤独、迷茫和无奈。
此次“县城文学”的走红,源于抖音摄影博主“乌鸦JEWEY”开办的一次面授课。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对上个世纪90年代老县城的“复刻”,让人们回忆起那个纯真而又充满怀旧感的年代,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无奈与坚韧。然而,当“县城文学”意外走红后,却逐渐偏离了“乌鸦JEWEY”的初衷,许多营销号和网友开始误解这些作品的真正含义。他们将这些描绘90年代县城风貌的作品,误认为是对当下县城的描述。于是,一个刻板而又悲观的县城形象开始在网络上蔓延开来。他们眼中的县城,变成了“生病的妈、好赌的爸、叛逆的弟、破碎的她”,仿佛县城就是一个充满痛苦和不幸的地方,需要外界的同情和怜悯。
然而,这种故作忧戚的理解方式,却引起了县城人们的反感。人们所表达的对县城的同情,往往源自于一种对其的肤浅理解和错误印象,它忽略了县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仅仅以一种片面的、甚至是扭曲的视角来审视和描述县城。并且,这种怜悯实际上并不是出于真正的理解和关心,而是一种来自“大城市的人”高高在上的傲慢。他们或许从未真正了解过县城,甚至从未踏足过县城的土地,仅仅凭借一些“创意摄影图片”或者道听途说的信息,就妄自对县城进行评判和定义。
在这些人的想象中,县城就应该被描绘成破落的、灰色的、死气沉沉的,充满了贫穷、落后和愚昧,而造成这些偏见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长期以来,城市作为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县城则相对滞后。这种发展差距使得城市人往往以一种优越的心态看待县城,认为县城缺乏城市的先进性和活力。另一方面,媒体与各种社交平台的描绘也加剧了这种偏见。它们有时过于关注县城存在的问题和落后的一面,而忽略了县城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这种不平衡的“曝光”使得人们对县城形成了刻板的印象,认为县城就是贫穷、落后和缺乏希望的代名词。
抛弃所有的偏见和刻板印象,首先要做到,应当是了解。县城绝不仅仅只是矮小的老式居民楼和彷徨的年轻人,县城人民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里的年轻人也会打扮潮流、低矮的居民楼早已变成高楼大厦、老头老太太早起时也会去休闲公园遛弯。小县城从来不是死气沉沉的,这里也会每天“出太阳”,也有着自己的朝气和蓬勃的生命力。城市有的幸福与生气,县城也有,县城存在的偏见有歧视,城市同样无法完全消除。
总之,城市也好,县城也罢,它们各有各的幸福,也各有各的苦难。城市的幸福不该被“高傲放大”,县城的苦难也不该被“怜悯歌颂”。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县城也在沉默但迅速地发展着,我们不应该一遍又一遍地加深所谓的“县城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