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患下的文物与人命,本不该有主次之分 | 黄河时评

百年春秋终付之一炬。这注定将是河南文保史上的灰暗一页。
5月3日1时46分,开封消防通报:“2024年5月2日23时22分,开封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一建筑房顶着火,无人员被困。接警后,支队指挥中心立即调派力量赶赴现场处置。目前,火势已被控制。”其后,河南大学官微就大礼堂失火发布情况通报,并披露失火时礼堂正在修缮施工期。
图片
据报道,该礼堂全名为“河南大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大礼堂”,是20世纪30年代初,许心武任校长时主持规划,该校教授等人员自行设计,历时三载、耗资二十一万大洋建成的。2006年,河南大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礼堂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留学预备学校”对熟读中国近代史的人来说,其意义不言自明。彼时留学机会异常珍贵,寄希望于年轻人远渡重洋、问计海外,以期西学东渐、改变中国,这是那一代中国人在艰难中摸索未来的深重历史。大礼堂走过近百年风雨,免于战火的摧毁,却亡于人祸当中,若文物有言,它该如何道尽这其中的悲伤?
近年来,大学校园与独立的文物机构发生规模性火灾已属少见现象,这背后除了人命关天的消防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更与严肃的追责问责的利剑高悬有直接关系。但这也同时折射出那些因历史和地域原因,寄托与重叠在某一机构内的文物场馆的生存困境:如若在某一时间内与人群绝缘、不用背负生命财产安全的监管包袱,就会失去被关注的目光,那么自身的消防安全问题也成了无人认领的孤儿。
尤其需要追问的是,施工近4个月的时间,礼堂存在的重大安全漏洞竟一次都没有被发现并纠正吗?当地的文物保护机制何以沦为空转,乃至于一分一秒流掉4个月的纠错机会,终成火海大患?
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一工作人员称,本来礼堂应该安有烟感设施的,但因为是在装修期间就没有。
公共场所安装烟感类火灾报警系统已经成为社会所熟悉的例行动作,《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也明确,文物建筑产权单位和管理使用单位应当开展经常性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增强防火安全意识,掌握防火技能。既然报警功能如此重要,何以在装修期间就停止了呢?可能恰恰是因为,相关负责人士因为知道装修期间礼堂不再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能,既然没有人群聚集,消防安全意识也就无关紧要了。
由此可见,与人命的宝贵相比,文物的“物命”,或许是被放在了等而次之的维度上,这确实令人唏嘘。
但是,文物蕴含的古来承之的人文价值,本不该需要借助今人的生命力量才能被重视,它们本身也该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即使它们已经无法承担今人需要的工具性价值,即使它门可罗雀,但只要它还能直直地立在那里,就是不可替代的精神图腾:它们绝不是没有价值,而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文物保护比起生命财产安全来没有主次之分,需要同等对待。
河南大学在情况通报中说,对此次火灾无比痛心与自责。但对涉事高校来说,既要自责,也要追责;对那些担负日常管理义务的监管部门来说,既要自律,也要他律,要主动打破不同行政机构间的壁垒,让监管之手触及该触及的领域。更重要的是,让那些寄托在某一机构内的文物群落不需依托他人的命运,能正大光明地被看到、被重视,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
新黄河评论员:李明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