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家底宝贝有多少?穿越皖西博物馆:南宋凸雕童子花卉纹银盏与托盘

穿越千年
感受历史韵味
皖西博物馆微视频
邀您开启时光之旅
细说六安的家底宝贝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
南宋 凸雕童子花卉纹银盏与托盘
1981年六安市城南花石嘴村南宋墓出土。盏口径8.5,足径3.6,高5.3厘米;托口径18.3,足径14.2,高1.5厘米。
图片
两宋是金银器器形与纹样不断演变并逐渐定型亦即中土化的时代。工匠们将用与美、用与巧的融合体现在器皿设计中,巧妙地表达对大众审美情趣、民间民俗信仰的呼应。
图片
1981年6月,当时的六安县嵩嶚岩乡花石嘴出土了一套精美的银盏与托盘,盏外、盘内均浮雕童子花卉图案,盏中还有一盘坐童子。童子灵动活泼,花卉清晰透彻,有着极强的立体感。整套器皿盏、盘比例协调、相称,浮雕、夹层等工艺使用恰当,表现出极其精湛的技艺水平。
图片
盘、盏组合是茶具、酒具混用后突出实用功能的一类器皿,有防止液体泼洒的功能。夹层工艺的使用使得表面采用高浮雕等复杂装饰的实用器皿也可以拥有平滑的内壁,方便实用和清洗。同时,能够在尽可能使用少量原材料的情况下,增加器皿厚度、内外表面积,使器物兼具一定的隔热功能。
图片
盘中浮雕童子是盏中盘坐持球童子的意象。盏中童子即为佛教的“磨喝乐”。自佛教传入中原后,磨喝乐神在文化传播中与中国文化交融,历经汉唐,其内涵的文化和外在的造型形态都逐渐与本土的民俗民风相融合,演变为天真童子的形象,并形成“化生求子”的风俗。到宋代,磨喝乐信仰文化融入于七夕节乞巧的古老习俗,七夕的乞巧与磨喝乐崇拜被同时赋予了美好、圆满、浪漫的本土民俗文化色彩。为增加“七夕”时“乞巧”“乞聪明”的娱乐性, 宋人不仅把磨喝乐作为供奉赏玩的偶像,还让孩童效仿磨喝乐的造型并游戏, 进而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时尚。
图片
这件南宋银盏的题材既有佛教的文化观念,也有在中国文化传统理念影响下,女子祈求“繁衍子嗣”的理念,展现了浓厚的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结合的趣味。
来源:皖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