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航天发射场:托举“嫦娥”飞天的中国探月新母港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5月3日消息(记者 吴岳文 通讯员 黄国畅 文/图)2024年5月3日,文昌航天发射场,这个位于海南岛东北一隅的中国最年轻的航天发射场,此刻再一次令世界瞩目。
5月3日下午,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携带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作为探月工程四期的一次重要任务,嫦娥六号将前往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开展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任务,增进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这一天,站在这片生机勃勃的航天热土上,凝望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托举嫦娥六号奔月的壮美轨迹,人们挥舞国旗,高声呐喊,满眼皆是对星辰大海的美好向往。
这里,曾经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完成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
2022年10月31日,中国空间站最后一个舱体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与此前在这里发射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组合体交会对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如今,这里已经肩负起一个神圣的使命——中国探月新母港。
图片
火箭等待发射
西昌到文昌,以奋斗接力奋斗
西昌,因月色美妙,自古便有“月城”的美誉;文昌,海南岛最东端,一处美丽的海湾名为“月亮湾”,海天一色,意境非凡。
时光回溯,2007年10月24日,中国探月工程的首颗卫星——嫦娥一号启程奔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这次神秘太空之旅的起点,就是四川大凉山腹地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
“嫦娥一号是当时我国航天发射到达地最远的一颗卫星,它不仅对卫星提出了进行绕月运行的要求,而且对火箭的推力以及姿态控制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远在西昌,但中心副主任李本琪十分关注嫦娥六号任务。时光荏苒,17年前,李本琪曾担任发射任务的01指挥员,满怀豪情送嫦娥一号为国出征。
原来,发射“嫦娥”要求较高,需要用较大推力火箭先将它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5.1万公里的地球同步大椭圆轨道。而在中国三大卫星发射中心,唯一具备条件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发射月球探测器的重任。
图片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10年10月1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时刻,中国探月第二次远征启程。
静谧的山谷间,强烈的灯光照射着群山环抱着的长征火箭。人们屏着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发射场,期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
“10、9、8、7……3、2、1,点火!”01指挥员洪亮的声音,从山谷间骤然响起。拖着橘红色火焰的长征三号丙火箭直冲云霄,搭载着嫦娥二号精准入轨。
此时,天已全黑,激动的人群中,响起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图片
中国探月第二次远征启程
2013年12月2日,群山颤动,大地轰鸣,长征三号乙火箭托举着嫦娥三号拔地而起,再探“月宫”。与以往不同,此次发射,“嫦娥姑娘”身边还带了一只心爱的“宠物”——“玉兔”。就是这只“兔子”,承担起了我国首次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的重任。
图片
嫦娥三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从西昌发射场一飞冲天,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让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步伐,在太空中迈得更稳更远。
图片
嫦娥四号
奔月的梦想接力,还在继续。
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浪花朵朵。2020年11月24日凌晨,北纬19°、东经110°,海南岛最东端,地标文昌月亮湾,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携带嫦娥五号在这里成功发射,历史的接力棒正式从西昌交到了文昌手中,正式拉开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回”的序幕,开启了月球采样放回的新征程。
奔月、绕月、落月、采样返回,将望月千年的古老民族与月亮的距离越拉越近……从2007年起,素有中国“探月港”美誉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连续成功发射我国所有探月航天器。嫦娥与中心相守相伴,也相互见证着彼此的成长。
时间为经,空间为纬。
坐标系上,一条代表国家伟大发展的跃升曲线,随着一项项重大工程按节点推进而稳步上升。举世瞩目的沧桑巨变,在几代人青春与汗水的浇灌下,革命先辈曾无限憧憬的“可爱中国”在世界东方巍然屹立,筑牢中国自信的坚实基石。
坐标系上第二条代表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曲线,随着一颗颗航天器、一枚枚新火箭的成功发射而不断向上延伸。其中,闪烁耀眼光芒的探月工程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的数个坐标点格外醒目。2条曲线的交会处,清晰可见一枚枚火箭的壮美腾飞,更是见证着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
图片
文昌航天发射场
“嫦一”到“嫦五”,以梦想勇攀高峰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这句印刻在每一名航天人笔记本扉页上的标语,守望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走过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时刻向祖国和人民报告着——每一名中心航天人从未忘记自己从大山走向大海的使命是什么。
图片
“嫦一”到“嫦五”,以梦想勇攀高峰
回望“嫦娥”发射史,成功的背后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艰辛。
2007年10月,就在嫦娥一号即将发射之际,西昌连日阴雨,在距离预定嫦娥一号发射还有三天之时,科技人员通过计算分析发现,火箭初始飞行段将出现较大偏差!这不仅直接影响指挥部对火箭飞行的安全研判,而且还将严重威胁航区成千上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推迟发射?如果推迟,一旦错失窗口,发射将推迟到下一年。
按期发射?万一失利,星箭毁掉不说,航道下的万千群众,也将处在灾难的阴影中。
危急时刻,中心技术部系统工程师团队挺身而出,他们钻进机房,结合现有理论,根据落点分析研究经验,验证上百种算法。终于,问题找到了,小小的一行代码,让他们紧张地忙活了30多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系工团队激动地向上级报告:隐患排除,可以安全实现“零窗口”发射!
3天后,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中心完美实现首次探月任务“零窗口”发射,创造了航天发射史上的“中国奇迹”。
图片
“嫦一”到“嫦五”,以梦想勇攀高峰
高级工程师朱良平,至今还清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那段负重无眠的日子。
接连遭受发射失利之后,一支由技术部科技人员组成的系统工程师队伍应运而生,走上各个系统各个岗位,担当总体责任人,负责总体设计、质量把关和技术监督工作,用一次次精益求精的把关、一次次万无一失的攻坚,护航长征火箭一次次成功点火,开启了中心质量建设发展和测发能力建设的崭新局面。
从西昌到文昌,航天人将“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的信条融入了骨血里、刻进了行动,在山海问天的征程上开始了新的长征。
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这是中心科技工作者的生动写照。从当年首战发射就圆满完成嫦娥一号发射任务,到如今执行中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的嫦娥六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体科技工作者,已在中国航天史上踏上属于他们的奋斗足迹。
文昌航天发射场科技人员平均年龄30.9岁,博士学历占比3.4%,硕士学历占比32.6%……在人们庆祝嫦娥五号发射成功的同时,也惊喜地发现,在这支追梦奋斗创奇迹的团队身上,年轻和活力成为他们最经典的“代名词”。
图片
文昌航天发射场年轻的科技人员
为了奔月梦想,年轻的航天人很“拼”。2024年,是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密度再创新高的一年。越发密集的航天发射任务,给发射平台和地面支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任务间隔时间短,意味着发射平台和地面支持系统的恢复时间要严重压缩。面对挑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科学统筹西昌、文昌两场力量资源,高效组织指挥、科学摆布力量、精准调配资源,全体科技人员承压奋战、连续奋战、坚守奋战,确保航天发射任务稳扎稳打,重大工程建设高质推进。
大海到星辰,以实干奋进一流
“5、4、3、2、1,点火!”
5月3日下午,嫦娥六号发射任务01指挥员下达了“点火”指令。
烈焰从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底部喷射而出,火箭托举着嫦娥六号探测器划破云层,飞向太空。
这样的发射,似曾相识,意义却格外不同,如今,文昌航天发射场已经成为中国探月新母港,带着中华民族对于月球的千年期盼,踏上新征程。
远在西昌在手机直播中目送嫦娥六号奔赴“月宫”,中心技术部计划部部长胡旭东感慨万千。很多年以前,他与“嫦娥”的缘分就此结下。
图片
胡旭东
2007年,嫦娥一号任务在西昌发射场执行,胡旭东是“最后一批撤离的人”。他作为动力系统前端负责人,直到发射前8分钟,才和其他同事一起快速跑下塔架,进入安全地带。
2020年,他曾作为嫦娥五号发射任务01指挥员,亲手送“嫦娥五姑娘”飞天揽月。
同时,作为文昌发射场的第一批创业者,为尽快掌握情况,胡旭东跑遍了发射场数十个建设改造项目,参与了几百台套设备安装调试。发射场的一条条道路,也曾留下胡旭东追梦奋斗的身姿。从大门到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叫“航天路”,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到火箭固定勤务塔叫“长征路”,此外还有“问天路”“北斗路”“嫦娥路”……
胡旭东说,这些路的名字就像是中国航天人一路走来留下的一个个脚印,每走一次,都是一次励志。
在这里,所有的路最终汇集到一点,两座高大挺拔的航天发射塔架。这里,是一个个大火箭飞向太空的起点,也是这座我国最年轻的发射场与其他发射场显著不同的地方:相对于传统的“三垂一远”模式,文昌航天发射场采取“新三垂一远”模式——采用活动发射台带脐带塔的方式,测发控设备安装在活动发射平台内。这样,运载火箭从技术区垂直转运至发射区时,可以确保箭地接口保持不变,有利于简化发射区测试发射流程。
今天,俯瞰中国版图,从大漠戈壁到大凉山下,从黄土高坡到海角天涯,中国航天发射的“原点”正在由内陆向沿海位移。今天,中国航天发射场已形成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新格局。
“90后”助理工程师庄佳泰一毕业便选择了文昌。他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因为这里会有“最先进的发射场和最先进的运载火箭”。
作为文昌发射场气象团队中茁壮成长的“新星”,走上岗位仅2年多,庄佳泰已经参与到了此次任务气象预报保障中。从最初“预报考核连走麦城”到如今“任务预报会商侃侃而言”,期间是无数日夜与云图数据的博弈,更是无数次训练考核的摔打。每当顶着星星上班下班,庄佳泰在仰望星空时,总能感到星辰大海的梦想是那么真切,奋斗航天的热血是那么澎湃。
图片
庄佳泰
“我的宝贝,当你醒来的时候,妈妈已经进场区了……”这是任务启动进场前,低温加注系统工程师郑艳写下的话语。这段话语,郑艳并没有舍得让孩子看见,却让人们读懂了航天人忠诚奉献的心声。
郑艳和爱人樊晶都是中心技术部的系统工程师,他们双双奋战在发射任务关键岗位。郑艳是低温动力系统工程师,樊晶是气象系统工程师,小两口长年奋战在发射场任务一线。今年以来,文昌航天发射场任务密度再创新高,郑艳就和低温加注团队的同事们宅在加注控制间,时刻关注着加注系统状态,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图片
郑艳和爱人樊晶
自文昌发射场步入高密度航天任务发射期以来,发射场上人员和设备状态转换频繁,工作量显著增加,只知日期、不知星期,只知发射日、不知节假日。对航天人来说,工作上的苦不算苦,怕的是心里的那份苦,是对家庭的那份亏欠。可是他们却守着这份事业、这份使命,默默奉献,甘之如饴。
这是一段艰苦的日子,也是一段积蓄能量的时光。一批批年轻人的加速成长,助推着年轻发射场的加速建设。
“嫦娥奔月谱新篇,未来,中国航天还将迎来一系列重大突破,其中很多都将以文昌航天发射场为舞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领导表示,“后续,文昌航天发射场将按照国家航天发展战略,逐步形成重型、大型和中型火箭高低搭配、多射向、多纬度、低倾角、大吨位发展能力,为中国航天未来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助推我国建设航天强国奠基蓄势。”
(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