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是“封禅”终结者吗?

◆郭瑞炜
最近,得到APP《文明之旅》第9期预告这样写:
当朝天子宋真宗突然性情大变,大搞迷信活动,折腾了十几年。
这闹剧怎么开始和失控、中间又发生了哪些事?
◎突然出现在皇城的三篇天书,真的是神仙送过来的吗?
◎没有条件,为什么制造条件也要进行封禅泰山?
◎宋真宗的谎言是如何失控的?
《史记·封禅书》解释:封禅即“登封报天,降禅除地”。具体说是: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小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封禅是古代帝王最高大典,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久乱之后天下太平,才可以举行。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封禅条件很严——不是随意想封禅就可以的,它要求帝王当政期间有一定功绩。即: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向天述职。
如今提到宋真宗必提他“东封西祀”,或许会说“咸平之治”“澶渊之盟”,一定少不了“封禅大典”,而且还会大书特书。历数“王钦若是大奸臣”、“王旦没认真履宰相之职”等等——这些,多是基于300年后元代所修“宋史”而言。站在真宗的角度会怎么看呢?他真要做“封禅”终结者?
公元1008年11月23日,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登顶泰山封禅。这次封禅意义相当巨大,据《续资治通鉴》中的说法,”帝自东封还,群臣献贺功德,举国若狂“。是说,真宗泰山封禅回来,百官欢欣鼓舞,百姓纷纷点赞称颂。
宋真宗赵恒与封禅“匹配”不?看看他“任职答卷”,回答是肯定的。
从太祖建国再经宋太宗到1008年,宋朝走过近半个世纪——唐末以来分裂割据结束了,朝政得到了有效整顿;与辽签署和约后专心发展经济致力民生。
历史的脚步走到真宗赵恒这里,制度建设上,定天下路;颁给史称“养廉田”的职田;设三司使,让皇帝直接掌管钱袋子;将太祖、太宗时期所施行的法度及其精神加以总结概括,称为“祖宗典故”或“祖宗之法”奉为治国理事圭臬。
真宗本人善纳谏言,能听取各方意见。重视选拔人材,尤其重视选拔现有官员中的人材,对官员荐举制度作了较大修改和补充。他惩治贪腐,主张谨慎用刑,去除过分残酷的肉刑,且反对法外用刑。在宗室政策上,真宗推行有效的“亲而不纵、养而不用”。
赵恒尤其重视经济发展。格外重视农业发展:积极引进新的作物品种,对引进、推广占城稻、西天竺(今印度境内)绿豆作出了贡献,注意保护耕牛。体恤民情,深知民间疾苦,在位期间,每逢民间有大灾大难或者百姓流离失所时,就减免百姓的税租,让百姓得以存活,渡过难关,恤民免租不仅让万民称颂,更是让宋朝国力大大增强。
文化艺术及宗教上,真宗编修典籍,《册府元龟》1000卷,概括了全部十七史。其所引书,皆为北宋以前古本,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承接宋太祖、宋太宗崇尚文化的风习,热衷于利用文化传播宗教,以稳定其统治。采取“三教并存”——崇道、重儒,不抑佛,更着力的是“崇道”和“重儒”。
这些,是“当局”现实,还可以再看看“当事者”的心态。
从另一个角度看,“封禅”也强调了大宋的正统与合法性。和秦始皇汉武帝侧重于宣示强盛伟大不同,宋真宗更希望通过祭祀天地来寻求天意的支持,得到士大夫阶层拥护,获得民众的认同,以此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和信心。
加上当时宋朝眼里最看重的“国际形势”——北方辽朝推行汉化,标榜辽王朝已承华夏正统。为了与汉文化认同,并与中原宋朝争正统,辽在族源等方面大造舆论,自称契丹本炎黄之后属华夏一脉。与北方辽帝国采用“捺钵”巡游制度解决境内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难以整合的难题相比,真宗皇帝应对方案是封禅。就可以理解了。当时政治环境下,“封禅”其实是一种政治手段,的确起到巩固皇权的作用。换句话说,真宗皇帝是审时度势做出封禅决定的。
摆脱“事后诸葛亮”心理看宋真宗的“封禅大典”——宋真宗很开心很满意,他认为封禅让他达到政治生涯新高度,是一次成功的封禅,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封禅,是一次流芳百世的封禅。
至于网上“泰山封禅,就像一道名贵的美食……这个本该顶级名厨制作和享受的美味,突然村头杀猪的屠夫,觉得自己也可以做一个尝一尝,结果整出了个四不像,直接毁了这道菜”的乱喷,要么是“马后炮”得瑟智商,要么是吸睛之举。(2024年4月28日写于“三得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