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邵振华:挖掘“宝藏”靶点的青年科学家

日前,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布了第27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邵振华获奖。值此“五四”青年节之际,记者专访了邵振华,邀请他讲述自己的生物科研历程与最新研究进展。
图片
挖掘“宝藏”靶点:
致力于GPCR药物开发新策略
官方资料显示,邵振华于2014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14年—2018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独立研究工作。
邵振华告诉记者,自己目前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GPCR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蛋白偶联受体)药理学;基于GPCR功能性信号转导机制的药物设计;基于GPCR结构的变构药物设计和疾病干预。“GPCR受体对于人体而言十分重要,我们能感知到这个世界,闻到香味、看见事物,都与身体中各个生理系统的GPCR密切相关。并且,它参与调控人体关键生理病理进程,也是重要的药物开发靶标。”他说道。
目前,邵振华作为课题组长,针对当今的临床需求和靶向药物研发瓶颈,基于新机制提出靶向药物发现和疾病干预的新策略。“这种药物如果研发成功,可适应的疾病十分广泛,如以四大慢病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GPCR药物的开发或许能够为这些疾病的治愈带来新的可能。
并且,课题组在既往的研究成果上,今后将进一步尝试镇痛药物的研发。“我们现在正在探索一些非阿片类药物的替代方案。”邵振华补充说。
寄语新时代青年:
“要勇于面对困难”
记者了解到,邵振华所在的课题组曾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大麻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GPCR的新型调控机制(变构调控),新型变构分子在镇痛和炎症等疾病上展现出显著药理学效应;基于痕量胺GPCR(TAAR1)的功能性信号转导机制,获得了具有抗精神分裂症的新型激动剂分子。
课题组负责人邵振华研究员荣获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四川省科协海智计划特聘专家、四川大学好未来优秀学者、四川大学优秀博士学位指导教师、四川大学优秀硕士学位指导教师、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指导教师。
此次获得“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邵振华表示,这不仅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鼓励与认可。他坦言:“也许一两句话就可以把一个人过去的成就总结出来,但在此之前,他一定是历经千辛万苦的。”在此,他也鼓励新时代的青年人,勇于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不要有畏难情绪,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你投入进去了,还是会获得回馈的。”邵振华说。
而这个“五一”劳动节假期,邵振华刚结束在外地的学术交流后,便又回到了办公室。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的研究日程紧凑,飞往外地进行学术交流也较为频繁,因此像这样一个人安静待在办公室的时间十分难得。“一个人在办公室安静消化交流的收获,记录新的想法与研究思路,于我而言也算是一种休息了。”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朱馨月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刘春春 采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