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五四精神永不泯灭

也许再过一百年,还是会有人记得“德先生”和“赛先生”。
今天,是五四运动的105周年,也是我国的第75个青年节。
就在今天,我还刷到了B站的一个非常火爆的视频,不同于那一年五四青年节被群嘲的“后浪”,这一次B站可谓是非常有良心,把五四青年节和时下的互联网流行串联起来,从短视频剧本编造到流量密码,B站可谓是黑了一个遍。
在短视频结尾,视频突出了一个主题“落后,蒙昧就要挨打”;这很B站,但非常可惜的是,这不是五四精神的底色。
尽管这个视频黑了民粹主义,黑了流量密码,但还是没有探究到五四精神的底色,即德先生和赛先生。
到今天一百年过去了,如今人们提到五四,它已经变成了反帝、反封建和爱国,这些和原先青年人所追求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精神已经完全不同了。
时代在改变,五四是不是也应该改变?
图片
最早,五四运动爆发是因为一战结束后,列强召开巴黎和会,在会上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起很多国人不满。
于是学生走上街头,认为当时的北洋没有足够捍卫我国的利益,这的确是爱国,但它的含义又有所不同。
上世纪的知识分子先辈们关心国家安危,关心民族的未来走向,但到了今天,关心这些的知识分子们有了一个近乎贬义的词汇,公知。
人们越来越听不得批评和讽刺的话语,当然互联网可能也在不断强化这一点。在近乎完美的个性化算法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算法的奴隶,算法不停给你推荐你喜欢的人和事,却也让我们自己丧失了听取不同意见的声音。
甚至于,你连包容一下都做不到。
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茧房里的奴隶。
差不多一百年前,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这本杂志的编辑包括钱玄同、胡适、李大钊、鲁迅等这些引领国人的思想走向现代化的不朽姓名。
那么何谓现代化呢?
正是通过这本杂志,很多人熟悉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而某种意义上,德先生和赛先生,就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陈独秀在创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了六点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而这六点要求,对标今天的时代的氛围,可以说陈独秀的锐利洞穿了时代,一直到今天,依然能够为当下的年轻人提供世界观。
而什么是五四的精神呢?
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启蒙。
一百年前,鲁迅那个时代,识字的人只有20%,换句话说,那个时候4亿人,识字的人口大概只有几千万,而那几千万人口里面,90%的人不读新文学,是读鸳鸯蝴蝶派的,那都是乡村秀才。
所以,尽管陈独秀在当时开创了新青年杂志,大力弘扬新文学,但真正的受众,充其量不过几百万,如果以人口来划分,那也不过是总人口的1%、2%。
换句话说,站在当时的语境下,剩下的98%-99%的人,都是愚昧的,都是需要被启蒙的。
而今天,我们的识字率基本上接近了100%,尤其是对我们的青年一代来说,但其中读“新文学”的又有多少呢?
今天很多人活在互联网的信息茧房里,虽然总量不至于98%如此夸张,但凭我的主观臆测,至少也有60%以上的人口需要被启蒙。
而这,就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人为什么需要被启蒙?因为人有偏见性,人有盲从性,这也就导致人是愚昧的、是无知的,所以需要被启蒙。
到今天,五四过去了一百年,德先生和赛先生还需要继续讲,科学的精神是质疑一切,而不仅仅是强调科技创新,但现在已经有一些东西是不容置疑的了。
至于另一位“先生”,到今天还不能多讲。
图片
当然,五四运动不仅仅需要结合国内的时代背景,更需要结合当时整个世界的格局去代入思考。
因为在那之前的一个世纪,我们都不是以和平的、温和的方式进入世界,而是通过一系列战争强制性地、被动地进入世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不适、委屈和别扭,一直没有得到疏解、排解,随着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我们必定需要通过某一重大事件重新定义我们和世界的关系,重新思索我们进入世界,世界进入我们的意义。
而这背后,事实上就是何谓现代化的争执以及对追求现代化的焦虑。
到今天,这一点也依然适用。
现代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历史也已经充分表明,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内部秩序,浮躁、空喊,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阻碍我们的现代化进程。
五四精神的内核,不仅仅是德先生和赛先生这样的广义追求,更重要的青年自身的独立和思考,这些意义对于我们今天这样一个世界大国的现代化追求而言,依然至关重要。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