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爷爷”火出圈,互联网的意义被具象化了

图片
□顾雯 (河北师范大学)
近日,83岁的“火山爷爷”刘嘉麒院士在短视频平台上开课讲地质知识,受到众多年轻网友的欢迎,相继,“刘佳麒院士讲地质”“在院士评论区看到一堆葫芦娃”等话题冲上了热搜榜。一时之间,“火山爷爷”凭借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富有亲和力的说话风格获得越来越多人关注,截至5月3日,刘院士的账号已有123.9万粉丝,且在网友们的互相安利下,“火山爷爷”的粉丝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一刻,互联网的意义似乎被具象化了。(5月2日《中国青年报》)
互联网搭建起了一个传播知识的“教室”,且这个“教室”具有传统教室所没有的公共性。首先,与传统的“私人性”的教室不同的是,互联网“教室”没有“墙壁”的限制,也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它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域,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其次,开放的空间也带来了公共意见的交流,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弹幕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达成共识。在互联网中讲课出圈的,“火山爷爷”并非第一个,前段时间,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志新老师在b站讲授《社会科学概论》走红;获感动中国集体奖的退休老教师杨维云在短视频平台为不识字的成年人讲授拼音、汉字等知识;山东济宁80多岁退休老教师王广杰线上直播物理课,引数十万人追更!这些老师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但都在互联网上打造了一个公共“教室”,数万人、数十万人带着自己对知识的渴求涌进教室,老师倾囊相授,学生认真好学,有疑问时积极讨论与交流。对于老师来说,这个“教室”是发挥光热、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汲取知识、促进自身发展的平台;对于社会来说,这是大有裨益,提高社会素质的场域,这就是抽象的意义被具象化之所在。
“火山爷爷”在广西某学校讲座时曾对学生们说:“不要怕没机会,孩子们你们还要努力一点。”已经83岁的“火山爷爷”从来无惧年龄,37岁考研,40岁学英语,80多岁还时不时跑野外,他用实践告诉我们什么是“学海无涯”。我相信吸引大家的不仅是“火山爷爷”优质的科普内容,还深深被其内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所折服,而这正是当下的我们所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