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不知道,是这些“供养人”们为我们留下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遍及荒野的实地寻访,找寻出近百位石窟供养人的故事,
那些石窟题记上记录的文字,
关于希冀、哀伤与欢喜,
串联起了一个全新的巴蜀石窟的脉络。
中国国家地理撰稿人萧易新作,从供养人的角度重新解读巴蜀石窟。
何谓供养人?指的是因信仰某种宗教——在本书中专指佛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四川石窟艺术的题材、艺术的变化与供养人的身份有直接关系。
作者萧易寻访了大量四川、重庆荒野中的石窟,并对石窟进行分期,勾勒出不同时代的造像题材与风格,第一次将视角放到供养人上,揭示石窟供养人的希冀、哀伤、欢喜,往往会决定石窟的题材。通过对巴蜀石窟题记的解读与辨识,找寻出近百位供养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故事,串联巴蜀石窟的脉络,还原其生活与时代。
“巴蜀石窟的供养人,迄今尚未有完善的研究体系,本书选取的百余位供养人,也不足以反映全貌,但希望借此打开一扇了解供养人的窗户。这些供养人的一生,曾在佛陀的注视下,如同莲花般随风摇曳,他们的喜悦、悲伤、疾病、孤独、伤痛、死亡,也随之一一呈现……”
本书从历史文献和碑刻中对其进行梳理,通过对不同时代供养人身份、地位、情绪等方面的还原,勾勒出每个时代的风貌。
萧易一直致力于对巴蜀地区考古遗址、石窟造像的研究整理,并陆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等报刊,以专栏的方式连载。本书是萧易在探访巴蜀地区石窟时,从供养人这一特殊的视角,对四川地区隋唐至五代及宋和明代造像历史的介绍。作者不但从大量调查记录中梳理出不同时代造像的风格、特点等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出来,还从不同供养人的人生经历中管窥人的命运和时代的沉浮,延续了《寻蜀记》《知·道》等作品的风格。作者十多年来几乎实地探访了巴蜀地区所有存在石窟、摩崖造像的地方,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三本关于巴蜀石窟的图书,凝结了作者大量的心血,作者对巴蜀地区石窟的探索,相比德国建筑师柏石曼、法国探险家色伽兰,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等同仁、杨家骆、顾颉刚、马衡率领的考察队,可以说毫不逊色。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