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钢轨医生”侯跃锋深夜”出诊“

图片
进行探伤作业 
东南网5月4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通讯员 易威 文/图)“近期昼夜温差大,线路、道岔容易出现伤损,大家检查时一定要仔细……”5月3日23时,南铁福州工务段双轨探伤工区工长侯跃锋正在交代当晚的检查注意事项。今天他们作业的地点是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深夜的桥面一片漆黑,在几盏头灯的光亮下,侯跃锋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利用夜间作业天窗进行钢轨探伤作业。
钢轨受列车的碾轧和金属热胀冷缩的变化,经常会产生一些病害,尤其是在平潭海峡公铁大桥,钢轨常年受海风侵蚀加上列车高速运行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轨向不良、轨面擦伤等隐患。高铁探伤工,就是专门负责给高铁线路上的钢轨检查,确保列车在钢轨上安全运行。
侯跃锋他们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寸钢轨都要检测到位,工作常态一般都是昼伏夜出,每天晚上十点多就要出发,次日凌晨五点左右才能完成作业。
今年26岁的侯跃锋是该段探伤车间最年轻的工长,他所在的双轨探伤工区定员14人,平均年龄只有25岁。每天晚上,这支年轻的“钢轨医生”团队要利用“双轨探伤小车”对沿线钢轨进行全方位“B超”检查。“双轨探伤小车”正式名称是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由可拆卸的车架、探伤主机系统、显示屏,以及水箱和两个轮式探头组装而成,为确保每一寸钢轨的安全,他们的工作必须极为严谨细致。
“过去,我们只能靠步行的方式进行检查,车站钢轨焊缝多,需要人工配合检查,我们一蹲下来就是几个小时,而每天的正线检测则需要推车检测车走行十几公里。”侯跃锋介绍道。
近年来,福建省内高铁设备里程的不断扩大,受到天窗资源、劳力资源的约束,探伤超周期的情况经常发生。随着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在铁路线路维护工作中得到普及应用,职工们仅1个小时就可以完成15公里的探伤任务,作业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兄弟们,小车全部组装完毕,各项性能指标已调试至最佳状态,大家穿戴好防护用具,准备启动作业啦。”侯跃锋对身边几位年轻的同事们叮嘱道。每次“天窗”前,侯跃锋和班组的同事们需要对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的电池、主机等相关配件进行组装,组装完成后再经过现场调试就能开始作业。
作业现场,在深夜的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上,海风不停地吹在侯跃锋的防护服装上,发出“呼呼”的声音,大家的脸颊和头发都被海风中掺杂的海水吹的“黏糊糊”的。虽然作业条件很艰苦,但是这群年轻人工作起来却一点也不马虎,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序展开安全驾驶、数据分析、左右探轮运行状态检查和现场防护等工作,利用“小车”仔细巡查钢轨伤损病害的蛛丝马迹。
探伤作业看似简单,但需要高度专注和极强的责任心,稍一疏忽,就可能造成漏检,影响大桥列车运行安全。“探伤仪经过道岔和接头的时速,要分别控制到5公里、10公里以内,驾驶员协助值机员做好焊缝和接头的提示。”侯跃锋一边作业,一边一脸严肃地提醒着年轻的“车手”们。
5月4日清晨5时20分,侯跃锋和同事们完成了10公里钢轨探伤后,再次对人员和器具进行了清点,然后下桥乘车返回福州基地。“虽然我和我班组同事们的年纪都很小,但是我们的工作却很重要,我们都感到很自豪,所以一定会做到仔细认真,排查一切隐患,保障广大乘客的出行安全。”侯跃峰一脸认真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