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五四”,让我们听听来自非洲的“湘”音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刘学 陈俊鹏
2024年3月,中国(湖南)两支援非医疗队踏上了援非的征程。如今,两支医疗队分别在塞拉利昂和津巴布韦投入紧张的工作。在“五一”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我们一起听听来自非洲的“湘”音。
塞拉利昂的5月仍是旱季,蚊虫肆虐,在此基础上,缺电缺水成为中国(湖南)第25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诊治工作的巨大挑战。
5月3日12时30分,中塞友好医院来了一位反复腹痛的老年病人。他来自偏远山村,路途遥远,没有家属,沟通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形,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副主任医师蒋良君二话没说就先看病人。由于病人只懂当地的克里奥语,听不懂英文,只能通过比划手势及仔细的体检以获取尽量多的临床信息。获得初步临床病情考虑需排除急腹症,需要为患者安排超声检查。考虑医院通知当日11时到13时集中供电2小时,蒋良君抓紧时间联系超声科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考虑急性阑尾炎,马上又为患者联系家属及准备外科手术治疗。像这种错过中饭时间的情况很多很多,她说:“每天的工作繁忙而又枯燥,但是很有意义,看到一个个患者露出笑容,康复出院,内心深处感到非常满足。”
图片
“新生儿在这个国家的出生率很高,但存活率却比较低。刚来塞拉利昂的时候我就碰到了一个难题。”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超声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敏回忆,一个刚出生3天的新生儿因生命垂危来到医院,医生发现患儿的颅内压很高,迫切需要知道是否有颅内出血的情况。然而该院未配备用于新生儿头颅检查的凸阵探头,给诊断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我突然想到改用腔内探头作为替代方案进行检查,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图像调试,最终确认这个孩子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并未发现颅内出血,这对临床医生的进一步治疗至关重要。有时候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另辟蹊径,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地创造更大价值。”张敏表示。
图片
前不久,一名37岁孕35周的重度妊高症孕妇,突然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患者病情万分危急,随时可能出现胎死宫内、子痫等危重情况,容不得半刻耽误。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陈智慧迅速作出决定,立即进行剖宫产手术。但在这关键时刻,医院仍然没有来电,给原本就紧张的救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陈智慧和队友们在应急灯的微弱光芒中,紧密协作,争分夺秒展开手术,一个健康的男婴顺利诞生了。术后,他们继续进行悉心治疗和严密监测,确保她的血压、子宫收缩等情况都在正常范围内。产妇及家属、塞国医生连连对他们竖起大拇指,表达谢意。陈智慧表示:“看着母子平安,我的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满足。作为主刀医生,我深知,我们的每一份努力、每一次坚守,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职责的履行。”
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手术室里唯一一台麻醉机的使用年限较长,机器老化严重,时常出现故障。面对这种情况,湘潭市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凌烽挺身而出,亲自拆机修理。他凭借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成功修复了麻醉机,确保了全麻手术能顺利进行,同事们给了他一个新的称谓——“手术室里的工程师”。他还积极与当地医疗人员交流,不仅传授他们麻醉技术、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更是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实际操作。他的耐心和细致赢得了当地医疗人员的尊重和信赖。
图片
5月1日,中国(湖南)第21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利用难得的放松时间一起包饺子。“能和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同行,在异国他乡吃上一顿自己包的饺子,是一份难忘的人生体验。”中医中心肖志强医生说。肖志强的3个孩子都在上学,妻子是一名护理工作者,平时工作也很忙,想起家人,肖志强满是思念和愧疚:“如果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根本无法安心在津巴布韦发光发热。在这万里之遥,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更好地工作,不辜负爱人、孩子对我的爱和支持。”
中国(湖南)第21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抵达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已两个月,医疗队成功开展了多例高难度医疗技术服务,救治了多名生命垂危患者。津巴布韦的交通并不发达,有些人甚至辗转多次公共汽车,耗时10多个小时,只为寻求中国医生看诊。面对这种情况,医疗队主动深入偏远村落,多次深入津巴布韦当地居民家中、最基层的诊所开展医疗下乡活动,同时结合各个世界健康科普日,开展针对性的健康科普宣讲,提高当地人民的健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