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战争中最大一场战役,作战计划出现漏洞,原因是有些盲目乐观

在1979的中越战争中,解放军集结了55万大军在东西两线出击,成为继抗美援朝战争后最大的一场对外作战。重头戏在东线广西方向,广州军区先后组织陆军11个师围攻清剿越北重要省会城市高平地区,捕捉歼灭越军步兵346师,成为了此次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然而规模最大,教训也最大,战役过程非常不顺利,从一开始的作战计划制定上就突出表现了出来。下面以高平方向解放军主攻部队广州军区陆军第41军为例加以说明。
战前广州军区前指给第41军下达了作战任务,从广西念井、龙邦方向突破边境,采取步兵与装甲摩托化结合的穿插进攻方针,集中兵力、勇猛穿插、断敌后路、分割围歼、清剿残敌,攻占省会高平,在友邻部队协同下全歼越军步兵346师。第41军据此方针形成作战方案并实施部署:
左翼以123师368团配属4个炮兵营从龙邦向茶灵方向进攻,牵制越军346师主力,并进一步打通茶灵至高平公路;中路以122师配属军坦克团1个营从平孟、孟麻向朔江之敌实施正面进攻,一天之内歼灭朔江地区越军,尔后向安乐、河安方向推进;右翼为主要突击方向,集中主力121师、123师(欠368团)、军坦克团2个营及军区独立坦克团1个营,绕过越军346师的防御正面,沿念井、莫隆、通农实施穿插进攻。到达通农后,先头121师继续插向班庄,歼灭守敌,形成对内对外正面,其后跟进的123师转向安乐、河安、高平方向进攻,抢占扣屯,阻敌增援,最后协同友邻第42军合拢包围圈,全歼高平之敌。
从事后来看,从广州军区前指到第41军的作战意图、作战方案从一开始就对敌情和困难估计不够,很有些盲目乐观情绪。从边境到省会高平,地图上的直线距离约40多公里,根据解放战争年代的大兵团作战经验用兵,计划部队当天就能穿插到位,3-5天可全部解决战斗。而实际上战区沿途山地纵横,丛林茂密,少数几条主要道路都在群山峡谷中蜿蜒穿行,实地距离要乘上2倍都不止。越军本土作战,熟悉地形,作战经验丰富,擅长拦路设伏和游击袭扰,初次交手一时无从把握其作战特点,按规定时限解决战斗本就非常困难。加上异国战场民情特殊,一旦后勤乏力则筹措给养困难,更是加大了作战难度。从作战方案本身来看,设计得非常精密,环环相扣,然而一旦有一个环节衔接不上,则整个方案就有落空的危险。
图片
如121师徒步向高平西侧班庄地区实施大纵深迂回,全程80公里,要求总攻发起后12 小时到位。即使在平地中运动,亦须每小时行军6.7公里才能按时到位。喜欢跑步的人都知道,无任何负担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跑6.7公里也需要40分钟。而穿插部队人均负重5、60斤,要翻山越岭,穿林过河,体力消耗巨大,持续运动能力受限,后勤给养又只能跟在后边以骡马运送,非常容易掉队,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123师(欠368团)配属50余辆坦克和装甲车组成装甲步兵穿插梯队向高平以西以北推进,全程90公里,要求总攻发起后7小时到位。如在平地上,这个距离算不了什么。然而装甲车辆在山岳丛林地形上爬坡过河,本就受到很大限制,还不要说会遇到越军埋雷断路,设伏阻击,既要爬过去,也要打过去,7个小时实在是太紧张了。并且123师这一路从正面威胁高平的人马却只有2个步兵团,其中369团又是全军的预备队,本身会不会遭遇打成僵持都不好说,若还需动用预备队支援其他方向,则必会出现兵力不足的困难,削弱攻击力度。
要求122师在一天之内歼灭朔江越军,迅速配合123师围逼高平,殊不知朔江号称“天险”,地形非常复杂,自古以来就易守难攻,越军苦心经营,沿公路两侧设置了绵密防线,纵深十余公里,这岂是一天就能解决的战斗?一旦攻击时间迁延,既不能按时会同123师沿公路向河安、高平突击,又会加大123师受到朔江之敌侧翼威胁的危险。
还有123师368团向茶灵方向进攻,拦路越军是号称“决战决胜”(这个称呼事后看颇为名不副实,有战场疑兵计的味道)的步兵677团和炮兵188团一部,368团兵力上不占优势,难以多路迂回,只能从正面强攻硬打,完成打通公路的任务也是非常艰巨。
综上可见,第41军的任何一路攻击部队如中途遇阻,未能按预定计划进攻到位,就会陷入兵力分散,翼侧暴露,形不成攻击矛头,从而拖累全局作战。后来的实战证明,各种不利因素先后显现,轻敌情绪和盲目乐观酿成的危机全部暴露,作战过程中各种意料不到的困难层出不穷,终使该军各进攻方向都未能按计划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