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书名下为何有20个“企业”

原标题:支书名下为何有20个“企业”
央媒一条新闻,近日引出评家蜂起、疑问无数——某农业县,一位村支书在短短时日内注册了20个企业、几十份营业执照,涵盖了鞋店、服装店、水果店、货运队、养殖场、水产店、鲜花店、建材厂、便利店乃至美甲店。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这个县,有百余名村支书当了“法人代表”,其名下“企业”涉及众多产业。
这些“企业”,大多是“一人公司”,又从未做过一文钱生意,生下来就是“僵尸公司”,于是舆论之间,便有种种抨击,说他弄虚作假也好,论他形式主义也罢,总之要打这些村支书的屁股。
但事实上,这屁股是打错了的。一个村支书为什么注册百家“企业”?因为这是“上面”下了死命令的,因为是县乡一级一级摊派的,因为是要交答卷的。这个26万人口的农业县,要“抓发展、稳经济”,于是来了一个“市场主体倍增”的“政治任务”,十个人中要有一户“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可是要达到这个“宏伟目标”,在现有基础上起码要翻一番才行,于是来摊派,县里派活到乡镇,乡镇再“分解”到行政村和自然村,村支书没有办法,只好临难抱佛脚,要么令农民凭空“注册”,要么把个体经营者“升格”为“公司”,再不就是找自己的亲戚朋友、七大姑八大姨,人人搞一块公司的牌子,弄到最后,实在凑不齐,只好自己来注册二三十家公司。
一个村支书注册20家公司,当然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甚至是弄虚作假了,但这个“形式主义”是“上面”逼出来的,是“官僚主义”高压下的“下有对策”。这个案例十分生动地告诉我们,形式主义的实质是官僚主义,要解决基层形式主义泛滥,就要从上而下,先解决“上面”的衙门作风。
比如“牌牌问题”,一个只有7名工作人员的村委会,门口挂了44个“单位”的牌子这样的笑话,又比如原来只有几个工作人员的县局,一年内增加到了46个“官”这样的并非闲话,表象在基层,根子在“上面”,不解决某些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基层的形式之风只能越刮越烈,基层干部,我们的乡镇长、第一书记只能苦不堪言,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更何况“交出满意答卷”。
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我们要“抓发展、稳经济、稳预期”,有的地方积极性不小,但办法仍是老一套。“经营主体”当然是多多益善,但靠摊派强推,靠弄虚作假,靠“一人公司”充数,除了骗自己,骗上级,是搞不了“经济”的。尤其是有的地方将“新质生产力”当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他们不学习不研究什么是“新质”,只要是个“经营主体”就戴上“新质生产力”的高帽子,结果“新”意毫无,而原来仍有生命力的传统产业却又搁在脑后,当然,例如为限期限量要发展多少个“新质企业”而摊派“硬任务”,在个别地方正在露头冒尖,这次不是便利店和运输队了,看来要冠上一些连书记、县长也闻所未闻、根本弄不清楚的“新企业”啦!(凌河)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