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T-90M的炮塔侧面不像艾布拉姆斯那样厚实?与炮塔布局有关

你们肯定注意到西方坦克的炮塔尺寸很大。我们可以就“为什么会这样”争论很久,但任何事情都有其自身的原因。西方坦克炮塔尺寸增大的原因不在于火炮,而在于布局方案。包括装甲布局。与T-72相对较薄的侧面相比,复合材料侧面能更好地抵御常规火箭弹的冲击。如果一切都那么好,苏联和俄罗斯为什么不借鉴西方的想法呢?
图片
本文是俄罗斯军事博主瓦尔纳技术员发表的一篇文章,由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
炮塔布局
让我们从前面提出的一个简单论点开始。西方坦克炮塔尺寸增大的原因在于布局方案。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同类坦克”(例如T-72B和豹2A4)的炮塔,就会发现一幅有趣的画面,T-72的炮塔比德国同类产品小得多。
图片
当然,这不仅仅是四名乘员的问题,西方主战坦克炮塔尾舱是所谓“第一级”的弹药储存区。在战斗条件下,炮弹将从炮塔尾舱取出,以提高射速。如果没有尾舱,豹2将失去约三分之一的炮塔容积和一些重量,如果方法得当,还可以缩小靠近车尾的炮塔宽度。
图片
将炮弹装入炮塔的“愿望”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在当时,炮塔被击穿后炮塔内弹药被摧毁意味着战车及其乘员的死亡。战后这种情况因大量使用整装式弹药而进一步恶化,到20世纪50年代,即使是重型坦克也无法抵挡这种弹药的攻击。这种情况在20世纪60年代有所改善,当时苏联制造出第一辆装有复合装甲的坦克,美国和德国也在研制装有间隔式正面装甲的坦克。此外,他们还在研究弹跳板的概念。MBT-70是当时北约新型坦克的原型车,配备了用于152毫米分装式弹药的输送式自动装弹机。当然,炮塔尾部越宽,自动装弹机能装入的炮弹越多,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缺乏安全的机动角度。
保护方法
安全机动角度是指乘员可以转动坦克或其炮塔以保持自身和战车相对安全的正面角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装甲的损伤或穿透。您可能知道,在苏联,炮塔很小有几个原因:减轻重量、减少轮廓、在车体中放置炮弹以减少被击中的可能性。然而,很少有人记得轮廓的变化和安全机动的角度。
图片
仔细观察同一辆坦克的炮塔处于不同的位置。当它旋转时,轮廓几乎没有变化,而且在30度以内,在正面射击时,乘员可以不用担心被炮弹击中80-70毫米的薄弱侧面。对于MBT-70来说,这样的性能是无法接受的奢侈。MBT-70研制完成后,北约各国都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决定用炮塔的防护来弥补炮塔的轮廓。因此,新一代主战坦克M1“艾布拉姆斯”、“挑战者1”、“豹2”的炮塔侧面都采用了复合填充材料。
图片
还记得“最大限度地减少装甲的损伤或穿透”这句话吗?如果苏联走的是将损伤降到最低的道路,那么北约国家就不能这么做,他们必须加固装甲,以降低装甲被穿透的概率。而如果仔细观察上述豹2的炮塔旋转30度范围内的情况,炮塔侧面就会与正面装甲相当。当然,如果与炮塔侧面成直角,这种逻辑就行不通了,填充物的细微差别及其大小都会受到影响。
图片
 我们说的是填充物的什么细微差别?很简单,作战实践表明,西方国家的主战坦克在炮塔侧装甲的复合材料包中没有“纳米技术材料”。这些都是由钢、橡胶和铝组成的普通非爆炸反应装甲元件。例如,“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在非爆炸反应装甲后面使用了间隔排列的薄钢板,后面有两层钢,以增加阻力。豹2的构成略有不同,包括两层芳纶织物,以防止二次破片。这是如何得知的?有足够多的艾布拉姆斯坦克被击中并摧毁,其炮塔侧面“外露”并裸露出填充物。以M1坦克底盘为基础开发的M1150冲击破障车在被俄军缴获后也证实了这一信息,侧面的构成完全相同。此外俄军也缴获了不同型号的豹2主战坦克。
图片
为什么俄罗斯不学习这样的经验?
让我们从这样一个事实开始:苏联依靠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败。他们的逻辑是,如果炮弹没有击中坦克,就无法穿透装甲。然而,不要认为工程师们都是白痴,侧面装甲甚至炮塔尾部都覆盖有动态防护装置,即使只有一次,也能使坦克免于被成型装药击穿,或者与西方同类产品的复合装甲相比,能以直角抵御威力更大的成型装药。
图片
总之,这两种技术方案相结合,可以在作战条件下保护主战免受正面和侧面火力的攻击。最有趣的是,苏联/俄罗斯的这一方案与北约的方案相比毫不逊色。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