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棕绷

早上海志愿者
“阿有啥格坏格棕绷修哇?阿有啥格坏格藤绷修哇?”真是“卖什么吆喝什么”!我小时候,常常会在小巷里、弄堂间,见到那修棕绷者,身背着一大包棕绳,腰间插着修棕绷用的钩针、长锉、砍刀等工具,走街串巷,声喉百啭地边走边叫,边叫边走;脚步不紧不慢,叫声不高不低,神情不急不缓。他那从胸腔里蹦出来的吆喝声极具穿透力,会随着不断走动而有所变化——走近了音量就增大,走远了音量就轻了。
棕绷床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软硬适中,透气性能好,又是纯天然材料编制的,所以百姓喜欢它。然而,这种床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用久了棕绷会断线,或者会松松垮垮地塌下去。老百姓大都本着“可补则补、能修则修”的节约原则将其修缮。所以一般在夏季,蝉噪声声时,便会迎来修棕绷匠人的吆喝声,可谓“双响炮”。因那时节,主妇们会将床上的棉花胎、被褥等该洗的洗,该晒的晒,该藏的藏,这时就容易发现棕绷床的问题,也容易及时修理。棕绷大都占地面积大,在室内修放不开,从而师傅会让你将棕绷挪到室外去修缮,放置在蓊蓊郁郁凉快的大树下,既舒适又不占地方还可起到广而告知的效果。
果不其然,他那一声声、一阵阵的吆喝声,总会引来某些需要修理棕绷者的回应。一俟有求者,修棕绷者,就立即随主人而去。到了主人家,他卸下自己身上的“家什” ,帮助主人搬下棕绷到室外,再搬来四只凳子,将棕绷腾空架在凳子上,然后开始了他养家糊口的赚钱活计。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上海修棕绷者,以江西人居多,因为江西是棕线的大产地。他们除非主人跟他聊天,一般少言寡语,穿棕引线,专心致志地修理着坏棕绷。破棕绷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断棕线;二是整个棕绷床已经松松垮垮,塌陷下来,没法睡人。对于第一种,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将那几根断了的棕绷线割拉掉,再续上新线,或者适当再加密绷绳即可。而第二种情况就费时又费力了,他必须将整张床的棕绷线全部割断铲除,更换成全新的棕绷线,等于是那张旧床,唯一可再利用的仅仅是一个床框而已,其它悉数更换更新。据棕绷匠人说,假如全部更换棕线,要一千多根棕绳。每一个床孔里要穿六根棕绳,拉过去,一直穿到对面的孔里,左右前后,经纬纵横。他用一根类似女性织毛衣的钢针,足有一米长,还有一把带钩的针。他用这两根针,一上一下地穿过去,一直抵达斜对面,顺着钢针的方向插入一根竹片,竹片顶端有一个凹槽,棕绳在凹槽一放,竹片快速抽回来。就像蜘蛛织网一样,上上下下地引线,左左右右地编织,经过大约一周的劳作,方能使之旧貌换新颜。修缮后的床到底是不一样了,有的修棕绷者甚至让主人站上床去蹦跶,既有弹性,又硬邦邦的结实,还等于做着广告。
君子不器,匠人却要成器。在街坊或弄堂外经经纬纬编织修缮的过程中,来来往往的行人都看在眼里,左左右右的邻里皆知晓了,于是乎,师傅修缮时,他的四周就会环围着不少看客,有的仅仅是解闷看看热闹而已,有的来一番评头论足,有的欲看看修棕绷者的手艺如何。手艺,手艺,乃手上的技艺。倘若满意,也将自家的坏棕绷给他修理。正如俗话所说:“只要手艺精,不愁没人请。”众眼是秤。只要修棕绷者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于是乎,在他还未结束第一家的活计之时,第二家、第三家的生意又会主动兜上门了。有道是“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手艺人不仅荒年仍有饭吃,还能凭借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养活自己,养活一家人。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和60集8K微电影纪录片《海派百工》,雄辩地证明了能工巧匠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虽然不一定有高学历,不一定有正规的训练,但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勤学苦练与心灵手巧,成为了一个行业技艺精湛的佼佼者。
如今,随着棕绷床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修棕绷的吆喝声也随之而去。虽然不少中青年家庭而今早已睡了席梦思床或尼龙丝床,但仍有些老年人,还是喜欢睡棕绷床,因为这种床最大的好处是透气并且经济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