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官魔”与“野魔”

第一次看《哈尔的移动城堡》还是读研究生二年级前后的事情。记得当时与同在日语系的同学们讨论起这部电影,女同学们大多都为哈尔的绝世帅脸惊叹不已,甚至已经沉醉痴迷到懒得继续搭理那个姿色平平却已在讨论现场脚趾抠地的我了。
二十年后,自己做了导师,又与在读研究生们围绕这部近来上映的电影旧题新论,或许是由于我们大多从事战争研究之故,他们除了表现出对男主同样的星星眼,宫崎骏的反战观念也同样成为中心议题之一。于是我们的讨论就在暖色的爱情神话与冷色的战争观念之间反复横跳,让人颇感撕裂和困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无可厚非,可是隐约间总觉得某种可以贯通二者的逻辑在我们各得其乐间被轻易打发掉了。比如,这场战争是谁的战争、因何而起,爱情(战争)设定对于战争(爱情)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图片
片中的男女主角哈尔与苏菲。资料图
反复将此片看过多遍之后,我的眼光落到了城堡门边那个不太起眼的四色转盘上,并愈发相信它会是我们解开谜团的一把钥匙。
四色转盘:被动逃避与在野自由
因被荒野魔女施了魔法而流浪到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讨生活的苏菲,在进堡第二天就发现,堡主的生活是通过调控四色转盘而实现空间切换的。蓝色对应港町,绿色对应荒野,红色对应首都金斯贝里,而黑色仅供哈尔进出使用。
图片
片中的四色转盘(图中左上角)。资料图
四色转盘的生活看似随心多变,事实上,从转盘指针的日常指向以及苏菲、马鲁克的早市购物都不难看出,城堡的日常生活基本是在港町展开的。在这里,哈尔化名“魔法师詹金斯”与弟子马鲁克以卖咒语为生。
而转盘上的红色时刻仅出现过两次——宫廷使者宣召和苏菲替哈尔入宫时,其希见正暗示了城堡主人对权力的主动远离。
哈尔本就是个胆小懦弱之人,后来被苏菲问及到底有多少个名字时,哈尔坦言这些化名都是“为了自由生活之需”。这便关系到城堡四色转盘中黑色模式的意义。事实上,此种情形只有在堡主进出的瞬间才会出现,之后便会旋即切回到蓝色模式了——这样做显然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而之所以要如此隐秘蛰伏,除了躲避为爱痴狂、为美迷乱、死缠烂打的“魔怔人”荒野魔女,也是为了不被其恩师——王室魔法师莎莉曼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寻到。
哈尔告诉苏菲,他之所以难拒国王邀约觐见,是因小时进入魔法学校之初便曾立誓效忠。才华甚高的哈尔是莎莉曼的关门弟子,而莎莉曼是王室的御用魔法师,甚至可对总理大臣和参谋长呼来唤去。若将魔法师分为在朝的“官魔”和民间的“野魔”,那么,哈尔本可成为“官魔”界下一代魔王,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而不必流浪荒野、卖咒为生。在国师看来,王国培养了你,为国效力是你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不去宫廷觐见,恐怕既有违个人誓约,更有悖君臣之礼,有违师生之谊。
尽管如此,哈尔还是倔强地做出了选择——放弃成为“魔王”的美好前景,活出自己的“野魔”人生。在单纯的他那里,这一切不勉强、不撕裂,更没有什么“情非得已”“被迫卷入”之类的矫情修辞,只是从心而动,在“魔法+权力”和“魔法+自由”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莎莉曼后来发现,“那孩子的心被恶魔夺走,离我而去。他的魔法只为自己之用”。这位师父或许不会知道,哈尔通过将自己的心与星之子卡西法交易,换来的不仅是足以与其抗衡的超强魔力,更是她未必体认的在野“自由”。
那是双重意义上的“在野”,不仅表现在生活层面将城堡活动范围限定在人迹罕至的荒野,更折射在精神和价值的层面——他需要确保自己拥有可以对权力说不的消极自由。事实上,哈尔的人生就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权力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掌门亦可抛。
图片
片中哈尔的移动城堡。资料图
本片制作人铃木敏夫曾说,“魔法师们与魔鬼签约,化身为诡异的怪物战斗,这就是这个年代的‘战争’。会魔法的哈尔是唯一一个无意战争、终日无所事事的人。”但在电影中,最可怕的“魔鬼”、魔界总主恐怕正是莎莉曼所代表的国家权力之战争意志。而在国家机器看来,在全民激愤的战争氛围中,拒绝权力收编、游离于战争动员体制之外的荒野流浪本身便是不合作;在全民奋进有为的语境中,与世无争的“无所事事”本身也就意味着背叛。这就是权力者眼中的“恶”,哈尔如是,《红猪》中的波鲁克亦如是。
敌在本能寺?“野魔”的抗辩
在这部电影中,我最在意的核心情节之一便是那场以国王名义召集的鸿门宴。
面对苏菲,莎莉曼当场指出了哈尔的问题之所在——“他的魔法只为自己之用”。要知道,事实上,哈尔并非自私之人,其魔法是回馈社会、有利他人的;当然另一方面,这也是其自身生活之所需,不必拔高。
国师的指摘意在谴责哈尔缺乏为国效力的精神自觉。不过,这一指控却有些站不住脚。因为另一位“野魔”——被逐出宫廷五十年的荒野魔女就是踌躇满志,打算一展拳脚,为国效力的。她本以为此行是因“莎莉曼那个笨蛋总算知道没有我的力量是不行的”。孰料魔女不仅被莎莉曼以请君入瓮的魔法阵摧垮并剥夺了魔法,还成为了国师对哈尔杀鸡儆猴的工具人;徒有爱国之心,却废于自己人之手。看着被打回原形的魔女,莎莉曼告诉苏菲,王国将不再放任那些“可疑的魔法师和魔女”,他若“不来的话,我们将取走他的魔法”。
这里出现了一个可疑的词汇——“可疑”。这是无需以任何事实和证据为凭的诛心之论,也是宫廷权力介入社会、侵害民众的一个廉价托辞。事实上,此番虽是以“国王”名义发出的邀约,但国师所期待的似乎并非“为国家尽力”的忠心,而首先是翦除异己、整肃队伍,使“野魔”成为讲规矩的“官魔”、成为她的自己人;尽管她的说辞中满是治病救人之类的良苦用心,甚至以荒地魔女之例表明自己意在保护哈尔的身心免受魔鬼吞噬。听起来,那像是爱。
目睹了莎莉曼的重手下马威,顶替哈尔前来赴约的“潘德拉肯母亲”苏菲愤然起身,指责王宫对老年人的冷酷及其设计害人的阴谋。她明告国师,哈尔要的是自由,而不是魔王头衔。在圈套设计者莎莉曼那里,让两个老太婆爬台阶,并严禁宫中人施以援手,这自然为是诱使肥胖虚弱的荒地魔女乏累后瘫在椅子上“坐”以待毙,从而肢解其魔法。而在凡人苏菲看来,这是权力的傲慢,是对“人”的蔑视,她也因此对哈尔的选择心生理解之同情,并替自己之所爱对这种来自权力的可怖之“爱”坚定地说出“不”字。
图片
片中被莎莉曼用爬台阶折磨的荒野女巫(左)和苏菲(右)。资料图
胆小的哈尔因苏菲的勇敢而鼓起勇气,他化身为国王来到几人近前,尽管此时莎莉曼早已勘破一切——“潘多拉肯”即是哈尔化名,而眼前站的人便是其本尊。对着苏菲,哈尔假冒国王的放言颇有些含沙射影的警醒之意:“依靠莎莉曼的能力,敌军炸弹的确炸不毁这皇宫,它们都落到周边的城镇了。”
哈尔的态度与此刻兴冲冲奔来向莎莉曼宣告决战在即的真国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王在乎的只是敌我胜败,活在魔法金钟罩中的他听不见前线上的炮灰哀嚎、看不到街区中的生灵涂炭,他仿佛只是棋局中的执子对弈之人;而哈尔在意的正是魔法只保护了权力者,却让无辜平民蒙受重大伤亡、承担一切后果,这让他看穿了“魔法报国”的实质。
真假国王的邂逅实则意外而直观地暴露了所有战争的一些核心问题,比如谁在为了谁(的国)而战;谁是获益者,谁又是受害者;敌方、敌军是否便是唯一的、真正的敌人,敌人是否真在本能寺。
被莎莉曼发现了行踪的哈尔不得不以搬家消极避祸——惹不起但躲得起。他将四色盘中的蓝、红二色替换为黄(苏菲的家)、粉(哈尔的秘密花园)二色,远离了自己熟悉的生活街区和政治权力中心。
在带苏菲进入自己独享的私密花园时,哈尔却意外在空中看到一架大型军舰满载炸弹从空中飞过,他很纳闷它怎么会经过这里。电影画面中,当那个庞然巨舰从秘密花园的小房子的屋顶上空掠过时,那种权力对个人隐秘生活无所顾忌的悍然闯入和野蛮破坏是不言而喻的。哈尔知道,它是要去攻击城镇和民众的。当被苏菲问及“是敌是友”时,他哀叹,“都一个样”。当苏菲生活的小镇已因为轰炸而变成一片火海之时,马鲁克的意外开窗让莎莉曼上天入地、无孔不入的探子(如橡胶人傀儡等)寻到了踪迹,他们已试图硬闯民宅。至此,黄、粉二色所对应的私人世界已被侵犯殆尽,哈尔退无可退,惹不起也躲不起了。
图片
片中,王国的巨舰掠过哈尔的秘密花园。资料图
人魔畛域:战争中的个体抉择
这场战争极可能是因邻国王子失踪事件而起。他被莎莉曼魔法集团的诅咒变成了稻草人并弃之荒野,若非苏菲歪打正着的救助和深情一吻,其命休矣。影片结尾处荒野魔女让现出人形的王子回国结束这场战争,也暗示了他才是战争问题的根由所在。
图片
片中被施魔法变成稻草人的邻国王子。资料图
通过“官魔”间谍狗因因的视频连线,莎莉曼看到了王子变回了人形回国,这才决定叫来总理大臣和参谋长结束这场“愚蠢的战争”。这不仅是因实力不济,更是因为此国的战争谎言将因此而被揭穿。
如此看来,邻国王子在此国失踪、对方索人而不得遂开战报复,这会成为信仰魔法治国、对邻国早有企图之战争贩子国王绝佳的战争借口,他可以据此将本国塑造成无辜受害方,并将这场看似自卫的战争正义化。
其实他早有预谋和准备,从其战争狂热、厉兵秣马积蓄物资、推出新式战舰,以及国家机器煽动民意等细节中都不难看出。战争中后期,此国新式战舰被邻国打成筛子,对方军舰杀进港口并扔下雪花般的传单,军警们却严禁国民捡拾,因为统治集团愚民的战争谎言会因此而被揭穿,而他们也无法承担战败在本国会引发的政治后果。
这一切像极了战争末期被美军攻入本土的日本。而哈尔等“野魔”们拒绝“官魔”征召并非不辨是非的逃避,只是因为他们深知这是一个对内集权、对外好战、视人生命如草芥而凭自身难以对抗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国家。
战事一开,晚上的空中飞行让哈尔看到从南海到北境一片火海。并未参战的他意外遭到攻击。就像那些橡胶傀儡人一样,影片中那些鹰魔变身而成的怪兽以及蜻蜓、蜜蜂形状的攻击武器,都像是被内置了某种价值观念和识别系统的冷漠驯化生物,它们无须承受思考、判断的重负和情感的两难,只需服从命令冷酷行动。那些被法西斯主义洗了脑的民众、士兵与此又有什么区别呢?
图片
片中,女主角苏菲看到战火吞噬平民区。资料图
一旦失去人应有的同情心、同理心、思考力和判断力,忘记如何痛哭和欢笑者,就永远“变不回人类”了,因为那些思辨、温情、痛苦、悲欢离合才是生而为人区别于魔、鬼、兽的至高尊严和基本象征。
可见,战争在宫崎骏这里,是人与非人性者之间的斗争,无问敌我。反战,反战,而问题却往往出在战之前、战之外。我们必须能动地、不懈地追问的是什么导致了“战”、把人们逼向了“战”,而不是将“战”作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本身予以被动接受,因为后者只能导向一种不可思辨的自我催眠和野蛮的道德绑架。
原本在无人荒野中离群索居、悲悯观世的消极自由主义者哈尔终而退无可退,他选择了行动,冲进了战火。这让人不禁想到了刘义庆的《鹦鹉灭火》。见到与己相爱重的山中禽兽深陷山火,鹦鹉“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宣验记》)。“尝侨是山不忍见”的善心在神话传说中虽感天动地,天神助之,但现实的战争却往往向鹦鹉们索求得更多,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事实上,驱动哈尔走向行动的是他对城堡中人,尤其是苏菲的爱。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说,“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爱你所在的街区、城镇、山河,爱你身边的每一个具体而微的生命并捍卫其生活与尊严,才意味着你在爱着你的“国”,而非王的“国”;是《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真人的人情世界,而非大舅公以积木治理的理性“世界”。
哈尔的微力固于战局无补,他只能选择让卡西法守护在屋内,而自己则奋战于屋外,在炮火中他至少可以周全自己之所爱,因为遇到了自己必须要去保护的人。
后来苏菲发现,被爱支撑和鼓舞着去战斗的哈尔身负重伤,甚至可能殒命于战火。此时,她告诉堡中人,“只要我们在,哈尔就不会停战,而我宁愿他是个胆小鬼。”于是,苏菲果断地做出决断——从城堡中带出了卡西法,任城堡崩坏。杀君马者道旁儿,影片中路边的人们面向军队士兵的每一个欢呼无疑都是一道道催命符;而对自己之所爱,你只会希望他带着缺陷活下去,而不会寄望于其成为异界英雄。这才是人性的光芒、爱的力量。
图片
片中苏菲试图挽救重伤的哈尔。资料图
即便有最新式战舰的加持,这场为了国王而战的非正义战争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因因作为“官魔”间谍狗从前方发来的最后视频谍报让莎莉曼看到,她所要收编的那些人通过相互守护最终走到了一起,就连“官魔”间谍狗都选择放弃的优裕生活,弃暗投明,与他们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此时,莎莉曼故作姿态地表示要结束这场“愚蠢的战争”,但这绝非被人性的温情感动所致,那只是实力不济、战争谎言又被拆穿的结果。事实上,只要战争贩子国王及其支持力量(当然包括“官魔”集团及其操控的傀儡、被战争激情点燃而放弃思考的人们)依然存在,“愚蠢的战争”还会不断上演,他们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荒唐的口实罢了。
(作者系复旦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系教授)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王升远
责编 刘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