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中学首创英歌舞团!教头是传承人,学员是中学生

日前,一段深圳少年在校练习英歌舞的视频“火”了,抖音点击次数达176万。视频中,少年们身穿深圳校服,舞动槌棍,律动身姿,宛如一支训练有素、威武飒爽的雄师。“英歌舞动震四方,中国少年当自强。”这条视频的评论区充满了赞美之声。
图片
这支意外走红的英歌少年团来自于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学,是一群向往传统文化,志愿传承非遗瑰宝,心存家国情怀的学子。近日,他们组成一个方阵,来到深圳市民中心,在二楼的广场连廊上跳起了英歌舞,这一具有600年历史的传统文化舞蹈与城市CBD的现代化楼宇交相辉映,汇成了一份独到的城市景观。
充满传统特色韵味的英歌舞,与现代化的体育场馆相映成趣
这天,二十余名上步中学学子来到市民中心广场——他们深知,这里是深圳知名的地标,是深圳经济、文化的中心。广场与深圳博物馆、深圳中心书城、深圳音乐厅、莲花山公园等文化景点相接壤。他们要在这样一个体现深圳开放、包容、多元属性的城市中心地带,现场展示英歌舞,每个学子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图片
学子们很快排成了一个整齐的方阵,他们身上颇具辨识度的深圳校服,以及手上正在律动的英歌槌棍,都在洋溢和释放着抖擞的少年精神。随着富有节奏感的鼓声响起,少年们也开始蹦跃、呐喊,双目凝视,目光如炬;他们伸展着四肢与躯体,效仿着“梁山好汉”的气场,铿锵有力地完成了一段段舞姿。
英歌舞诞生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深圳少年们用现代的方式重新演绎,既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致敬,也是为了让这个古老的非遗文化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少年们换下校服,换上传统服饰,“变脸”成梁山好汉的模样,这样的“瞬时切换”又是另一番风味。其中排在队首的、扮演“小时迁”角色的上步中学初一学子陈凯炀祭出领头蛇步,传达着行云流水,乘风破浪、势不可挡的寓意——这一幕,吸引了许多路人的围观、拍照。
少年们飒爽的舞姿感染了许多旁观者。老家在普宁、年仅2岁的“小蛋糕”也来给哥哥姐姐们鼓劲。“小蛋糕”擂鼓时萌哒哒的样子也颇有一番气势。“这,或许也是另一种方式的传承吧。”现场有观众感慨道。
深圳诞生首支校园英歌舞队:了解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
这是深圳诞生的首支校园英歌舞队。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对各类文化接纳和包容程度高。福田区上步中学有不少潮汕籍学生,为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校请来揭阳非遗传承人,组建学生英歌舞队。
“我是这样理解英歌舞的——英,是英雄,歌,是战歌,舞,指的是‘武术’。”来自潮阳的非遗传承人、教练吴剑杰这样说道。从历史渊源上看,英歌舞迄今已有六百年历史,包含了武术元素、战争元素。英歌舞主要取材于《水浒传》,大致还原了梁山泊英雄好汉化装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时迁火烧大名府最热闹的地方翠云楼,引发骚乱这一情节。
另据介绍,英歌舞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普宁、揭阳、惠来、潮阳、陆丰、潮州及福建省的漳州等地区,是一种糅合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为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英歌舞也被部分群众亲切地称为“中华战舞”或“中华街舞”。英歌舞具有独特的步法、身法、槌法、阵法,既似土风,又似武舞。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少年声音:用手中的英歌棒,传承英歌舞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有很多人来看我们的表演,我们的主角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戴着一大条乌压压的须毛,那肥大的体格像一只熊一样,手拿两根棒子在空中武着,像是一位身猛的将士,蓝色的脸上有着一种神气感。前面的时迁头戴一顶高帽,脸上有条黑黄相间的大蛇,身穿黑色衣服手拿一条犹如活的蛇似的。”上步中学初一4班陈灿勇在日记中写道。
“英歌,英雄的赞歌!我的赞歌是什么?是英歌的每个鼓点,这鼓点是解放之鼓,解放了卢俊义,解放了我们的心灵,解放了我的身体。”上步中学初一14班张泽豪说。
图片
图片
图片
“英歌舞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每次跳的时候都有一种深深的自豪感,这就是促使我学习英歌舞的原因……我要刻苦努力把英歌舞给练好,把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且还要将它发扬光大。”上步中学初一学子郭子彬说。
“能够训练、学习英歌舞并且现场表演英歌舞,是我的一份荣幸。”上步中学初一学子陈凯炀说,经过学习,他了解到英歌舞可以展现雄浑壮阔的气势,体现刚健之美,可以将梁山好汉的高强武艺和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练习英歌舞的过程中,可以动起来,玩起来,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远离手机等电子产品。
英歌舞阵列中也有数位女性角色,体现了不让须眉的巾帼风采。初一学子陈诗婷、刘诺溪、黄雨婷分别饰演扈三娘(绰号一丈青)、顾大嫂(绰号母大虫)、孙二娘(绰号母夜叉)三个重要女性角色,为上步中学的英歌阵列平添了几分柔美、铿锵的气韵。“我老家是潮汕的,我也知道英歌舞对于故乡的意义。”陈诗婷表示,作为新时代深圳少女,将用手中的英歌棒,去传承英歌舞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我会向我的朋友亲人们介绍英歌舞文化,英歌舞精神不会丢,中学生手中的英歌棒不会丢,英歌精神永在!”
武术、戏曲、醒狮……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陆续进入课堂
“英歌舞中蕴含了历史、文学知识,包含了南拳武术、舞蹈戏曲、服饰审美、脸谱变换等艺术元素,还有阵型变换和团队配合等协作意识的培养,这些积极的教育元素,是我们非常看重的。”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学党总支书记李红梅这样阐释引入英歌舞系列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我校从2022年开始联合南园街道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普及非遗文化,开设了八段锦、五禽戏、醒狮等11门非遗课程后,本学期又进入国家级非遗英歌舞课程。”
李红梅表示,接下来上步中学继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让学子成为有中华魂、中国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摄影:南都记者 胡可  
通讯员:杨文萱 任朝州 韦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