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猫超话开通:不要为了参与感而跨越隐私的边界

图片
□杜奕韵 (中国海洋大学)
近日,21岁男子“胖猫”在重庆坠江身亡事件引发持续关注。在巨大的热度背景下,有网友在微博平台上建立“胖猫宝宝”超话,并以“胖猫”本人自称,写下“今天我们来卖惨,希望兄弟们给我点支持”的超话简介。超话里少有纪念“胖猫”本人的帖子,而恶趣味的表情包、无厘头的网络梗却是四处可见。
互联网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即使身处异地,人们也能因为某事某人而聚集,建立线上阵地,参与各个场次的讨论与评判。参与者主动围绕着中心人物、事件,组建成了一个圆环,而中心人物却是被动地接受各个角度的审视。
“胖猫”本人已不幸离世,而他的名誉仍留存在当下。我们应当尊重他的名誉,可是如今,他被暴露在大众视野下,处在圆环的中心,被肆意揣测喜怒哀乐,把无法宣之于口的心理公之于众;他的姓名被当做一个负面的梗,被标签化的群体认领。过度的关注下,谣言潜滋暗长,遮掩原本的真相,可是他已无法澄清事实。
生活与工作,使得个体之间交织成密密麻麻的社会网。我们在不经意间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既惊讶于聚光灯下熟悉的面孔,也讶异于萍水相逢中暗藏的缘分。然而,再深的交情也不是侵犯隐私的挡箭牌,缅怀之心也不是泄露隐私的通行证。不少网友与当事人有“一面之交”,他们晒出与“胖猫”的聊天记录,透过只言片语去描述他的性格。聊天本是两人间的隐私,宣扬自己与当事人的交往去博取参与感,实不可取。拿着浅浅的交情,鼓吹三言两语体现的友情,神化其为人处世的完美。如果言行得体,聊天记录便是体现人品的金字招牌;可如果言语稍有不对、藏有瑕疵,是否又能作为批判的证据,去贬低他的所作所为?
建立超话更是不可取。超话多用来进行作品二创、粉丝打投,其功能定位与纪念、反思此类事件的行为完全不沾边。再者,“胖猫宝宝”超话里俯拾即是的恶言恶语,不带有纪念的善意,反倒映射出追逐流量、博取参与感的心理。这种行为,既夺取关注、占用了公共资源,又增加了路人对该群体、事件的反感,亦有可能连同反感当事人。先前网友已将“胖猫”个人推动成为了“胖猫”群体,现如今又衍生出一系列“胖猫”事件。个人不幸在这番推波助澜下,演变为一场社会闹剧。
“胖猫”事件热度仍在发酵。评论区中呈现鲜明的态度对比:有人出于同情,目光炯炯,为当事人发声;而有人想借着浑水,目光冰冷,只为自己发声。嘈杂的舆论场需要一记响亮的播报,警醒人们尊重他人名誉,维护他人隐私。
同时,每一个处于圆环的个体都应扪心自问:发送这段文字、制作这张图片,究竟用意何为?同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来评判网络的乱象。众声喧哗下,究竟是吃红利的私欲还是真诚的告慰?沸腾的热度中,冷静与尊重又该何处可循?不要为了参与感,跨越隐私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