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杨沫宇:通过作品探索当代社会个体性和性别身份符号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反应方式。受《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的影响,青年艺术家杨沫宇意识到,我们所创造的环境已经成为了定义我们角色的媒介。在她的艺术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介的延伸与个体意识的表达结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更自然的生理结果转化为艺术语言的建构结果。这次采访我们将通过她的“存在”(Presence)系列创作,感受她的思想维度,更进一步思考人类与环境、身体与媒介之间的联系。
杨沫宇,青年艺术家,曾就读于伦敦艺术学院,2022年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获得美术硕士学位。她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人类身体、自我意识以及人类视角转换的主题,通过艺术的表达,她对女性在父权结构中的复杂定位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细致地探索了女性身体和女权主义哲学。在“存在”系列中,她突显了被忽视的语言因素,启发女性主义者通过无意识的语言重新认识自己,尤其是长期以来被男权秩序规定的“女性主体”。
图片
图1 《Presnce 001》
“在某些母系社会中,女性并不受到阴茎的象征意义的束缚,她们能够自主地塑造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这种情况下,整个氏族甚至社会都可能异化为女性所拥有的面具,这种象征背后暗示着女性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和价值。”杨沫宇说道。受到这些思想的启发,杨沫宇创作了作品"Presence 001"。装置中面具遮盖了整个面部结构,抹去了性别的标签,强调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模糊边界。这一转变的视角,使大家重新审视了一个人的整体实体,包括身体、精神、心理和政治等方面。
图片
图2 《Presence 002》
在作品“Presence 002”中,杨沫宇的雕塑隐喻了女性子宫的力量,通过象征语言将女性身份从人类“共存”中分离,强调客体的同质性,试图再次建构“社会性别”。这种创作方式超越了性别的界限,抛去了装置本身所带的直接视觉感受,杨沫宇更多的将这种感受转化为女性身体归一性的力量本源,这种特殊的超越性以“可感知的方式存在于其自身当中。”
图片
图3 《Presence 004》
在“Presence 004”中,杨沫宇试图将女性作为主体,为女性寻找“自我社会角色,通过艺术语言异化赋权”。这既是一种对客体异质性的自由探索,又是一种对个体在社会和文化中定位的深刻反思。
图片
图片
图4 《Presence 005》
图片
图片
图5 《Presence 006》
杨沫宇的可穿戴雕塑系列以人体功能学的角度出发,探索人体结构的奥秘,将精神体视觉化,延伸探索人体与世界的联系。特别是在作品“Presence 005/006”中,设计了可以正反双面穿戴的作品,模糊了性别、主体和客体的界限,体现了对雕塑概念特征性的扩展和探索。
通过她的创作,我们被邀请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和所处的环境,思考媒介在塑造我们的身份和社会角色中的重要性,并在其中窥视了女性角色的不同视角。而杨沫宇也不断在以艺术家的特殊体验以及对性别和权力关系的探索,用雕塑作为媒介,持续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对当代社会个体性、性别身份符号的认知。
Q:您选择将媒介延伸和个体表达相结合来进行创作,您认为是什么因素驱动您进行不断的试验和探索?
A:在我看来,选择媒介并保持在创作中的不断实验对我个人艺术创作的必然道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对个体表达和媒介延伸的融合的追求也对有我很大的影响。在Presence 002中,我选择用双手缠绕编织麻绳的方式以强调作品的动线与廓形,这本身就是对作品赋权的仪式。这种方式不仅使我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材料的特性并有机会尝试探索材料结合的可能性,也让我在创作过程中保持自己创作的指尖与材料接触的灵敏度,是我将自己创作心境映射到作品的展现。以此方式将媒介的延伸和创作者自身经验结合,既是一种“生成”的状态,也是一种创作者自身的编排。Presence系列不仅是从人体功能学的角度探索人体结构的奥秘,打破身份与性别的界限,将精神力可视化,更是我通过无意识的语言启发观众、重新审视自我的过程。
Q:如果让您用一句话或几个词来概括您的作品,您如何描述它们?
A:那我想我会描述为对立统一、生命力量、内在旅程、非语言符号、客体同质性这几个词,或者说,他们是贯穿在我的作品之中的。身份与性别、身体和媒介、人类与环境这些关系在我眼中并不是独立的,传达出这份与众不同的意义,我想也是我创作的初衷吧。
Q:您的作品非常注重联系,您如何处理客观对象和人的内在情感与精神世界的关联?
A:当我带着知觉和身体性创作时,我自身的经验世界就出现了。
身体性是一种体验性,让我可以将自己作为一个感受主体去经历自己周遭世界的一切,与其客观对象建立联系。在输出创作时我既保留了自己的主观创作又可以融入带着身体性体验的客观世界,这样就产生出既和外部世界有根源,又和你的内在世界产生调动的作品。因此当我创作Presence系列时,每件作品都包含了我与客观世界的互动,我在其中作为创作主体的同时也作为感受客体,体会属于自己身体内部的精神力与对话。
Q:您的作品和实践是否对现实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或者您认为您的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有哪些?
A:艺术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扩大认知、教育、娱乐等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装置艺术拥有更加自由的包容性和跨界性,我的作品也并不例外。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构成了艺术审美功能的客观前提,也是对我所表达精神世界的反映。这是彼此积极影响的过程,不仅是我的艺术实践具有现实作用,现实也不断影响着我的创作表达。这种互动激发了我的创造力,通过Presence系列,我以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和对性别、权力关系的敏感认知,持续地通过雕塑作品探索当代社会个体性和性别身份符号,希望能引起观者重新审视媒介在我们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创作不仅仅是对艺术形式的挑战,更是对观众思维的启迪,激发了对自身在社会结构中定位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华商报记者 董晓明 编辑 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