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在中美战争中的盲点:跨太平洋后勤是无法面对的灾难

台上握手,台下踢脚,这是政治的本色。虽然中美两国在高层会谈中,都表示要避免直接冲突,但美军的对华作战准备是一刻都没有停止。如何与中国打一场全力以赴的战争,是美国智库和军方这几年研究的重点。但有专家学者发现,美方的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如何排兵布阵作战打仗上,至于怎么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让落实美军的作战目标,却很少有人精心研究,甚至连公开谈论的都不多。是啊,谈行军打仗多拉风,谈吃喝拉撒睡多没意思。
图片
其实,真正研究军事的人都知道:“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后勤是军队能不能打胜仗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美军在后勤上是比较领先的。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极其强大,另一方面是美军的后勤管理和运输能力极其突出。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美军在供、运、救、修上的阵势都是极度豪华。尤其是二战以后,美军的后勤保障能力达到了巅峰,每一次作战行动,无论是武器弹药、食品被装、油料器材的供应,还是医疗救护、人员投送的能力,那都是相当的充裕,甚至是相当的浪费,这让美军的对手们很是羡慕嫉妒恨。
图片
斗转星移,今天,在西太平洋地区,在面对同解放军可能发生冲突的时候,美军的后勤优势还存在吗?我的多年研究和看法是:没有。不仅没有,而且后勤成了美军在西太地区最大的短板弱项。过去十年,美国关于未来战争,出现了不计其数的领导演讲、国会听证、愿景文件、专家访谈,但是也很少讨论后勤,在理论学术和政策研究上也是如此。有一个专业军事媒体网站发布了好几百篇中美战争的论文,只有两篇讨论到了太平洋地区的后勤问题。在诸多智库的兵棋推演中,人们看到的棋子,多数是一线部队和战斗平台。至于如何给他们提供弹药、油料、食品、被装和医疗,却几乎只字不提。实际上,一线部队只要打完第一仗,马上就要问,弹药、油料和给养在哪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不是美国人不懂后勤,也不是美军不重视后勤,而是因为西太平洋地区美军作战的后勤保障问题,好比是数学界的费马大定理,目前无解,是个“癌症”晚期,无药可治。就是因为太过复杂困难,所以没有人去揭短直面问题。
美国军方现在把西太平洋纳入印太战区。这里有30多个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在这儿,美国陆军有四个主力师和一批独立部队常驻,还有两个新组建的“多域特遣队”。在这个区域里,陆军后勤部门不仅要负责为自己的军种部队提供物资,还要支援海军和空军的联勤。为此,美国陆军设置了第8战区保障司令部和第599运输旅、第593远征保障司令部、第402陆军野战支援旅和第413合同支援旅等单位。按理说后勤保障的力量规模不小。
图片
但是,美军后勤在这里面临三个主要的困难:
首先是所谓“距离的暴政”。从美国本土到关岛有9300多公里,从关岛前往台海,还有2900多公里。而且没有高速公路,只能空运或者海运。在这个区域内,缺少发达的港口和机场,也不可能修铁路。美军就算搞前置部署,数量也不可能太多。而且今天的美国陆军只有134艘运输船,根本支撑不起大规模战争的后勤运输需要。一旦打起来,解放军也不会放着美军的后勤补给线不管。美国研究者承认,解放军有能力大规模打击美军后勤,哪怕运输船还在关岛以东,解放军也能打得着。有人提出的对策,搞多航线同时运输,大规模建立前置库,以及委托给韩国、日本生产。美国陆军之所以不讨论这个问题,是这些办法也没什么用。前置库和日韩生产基地都在解放军射程之内。至于多航线运输的问题,美国就算恢复二战的极限造船能力,四天造一条运输船,也没有中国军工企业生产导弹的速度快。而且这些运输船最终都要驶向台海或者日本的某个港口,解放军只要瞄准目的地就可以了。
图片
第三个问题是,美国打了20多年的反恐战争,已经不善于组织实施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保障活动了。反恐作战的后勤保障特点是数量少、时效性强,可以大量依靠空运空投。空运是非常昂贵的,C17飞行一小时的成本将近人民币40万元。想用空运来支持对华作战,那纯粹是胡扯,先不说空运的数量够不够用,恐怕打上一个星期,就会把美国的财政打穿。有人设想用马斯克的不锈钢火箭做单程投送,那样的话,美国的破产就会更快。所以说,除非美国真正实施战争动员、工业动员,否则,美国对华的主要斗争手段,就只能停留在边缘挑衅、经济制裁和隐蔽战线上。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