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忍住 我买了Steam Deck OLED:选购指南、扩容教程和必备配件推荐

图片
自从2014年我玩了索尼PSV掌机后,就对掌机很失望……
图片
直到2017年初版Switch上市,算是重新唤醒了我对掌机的热情,在异国玩当时全英文版的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有一种别样的感觉,那一年我对Switch投入了最大的热情,以至于PS4一整年没有开过机。
时间来到2024年。今年过年前,我特别想入手一台游戏掌机,在ROG Ally和Steam Deck OLED之间反复纠结,我逐个分析了两台机器的优缺点,出于便携的需求,在我已有Switch OLED的前提下最后买了Switch Lite……
图片
在心中的草没有拔掉之前,这个显然不能满足我对Win掌机的渴望……
图片
毕竟这个小金库咱还是有的,所以,我又背着老婆偷偷的下了单……
图片
我现在就有三台掌机了……
为何选Steam Deck OLED?
能效比和屏幕
图片
经过我仔细探究,想要最佳的综合游戏体验的话,目前Steam Deck OLED最值得买,它用了新制程芯片,虽然性能不如同类掌机的Z1e,但续航在前作的基础上加了50%、我实测它可以达到2.5-10小时的游戏时间(地平线和土豆兄弟)。
图片
不仅如此,它的发热也降低了,风扇声音真的很难察觉。
图片
而在屏幕方面,它还配备有掌机乃至便携式电脑设备里独一无二的HDR 1000 OLED屏,在诸多游戏里,可以自动开启HDR效果,在掌机上提供那种耀眼感独此一家,视觉效果绝对一流!
系统
图片
而且和Windows掌机不一样的是,Steam Deck用了高度定制的类linux系统,可以像Switch一样随时秒开秒关,这一点是所有的win掌机都做不到的,在我的使用过程中,除了个别并未完全适配deck的游戏,是没有出现唤醒问题和疯狂掉电问题的。所以在系统层面,无需担心它自己突然抽风费电和睡死,用起来和Switch一样了属于是。
图片
而且内置了非常完善的自定义调节,可以根据需求限制性能达到节能的效果。
图片
至于游戏方面,它可以玩Steam库里的大多数游戏,主流大作和独立作品均有涉猎。通过认证的“绿标”游戏有“神秘加成”,运行还算流畅。
图片
除了Steam库里的游戏,还可以通过安装Heroic Games Launcher来侧载EPIC、GOG等库里的游戏。不过,运行效果肯定不如Steam原生的好。
以上软硬两大特点,足以干翻市面上所有其他的win掌机。
图片
当然,它的性能确实不够高,再加上1280x800的“电子垃圾”分辨率,所以它的画质一般,如果你像我一样,玩了PS5和PC游戏后,面对同一款游戏在SD上的表现,有时候确实很难接受这种画质落差。
图片
但好在他是掌机,屏幕小有小的优点,即使分辨率和特效低点儿,游戏画质依旧精致。更何况我可以在被窝里玩不适合在大屏幕上玩的游戏,这PS5 Switch它比的了吗?它比不了对不对?
手感好
虽然它巨大无比,但不得不说,它的手感是真好。
图片
虽然它很重,但Steam Deck握把处的设计符合人体工学,拿在手里握感还不错。
图片
单手拎着也毫无压力。
图片
另外,它的肩键和扳机键手感也极佳,它在触感和按压力度方面,个人觉得比xbox的手柄要更好用一些。
内置硬盘够不够?选哪款硬盘?如何扩容?
容量是真不够!
图片
但1T版本又太贵,所以自己自己单独买一个2230固态扩容是一个高性价比的方案,省钱的同时,还多出来一个拆下的512G硬盘,何乐而不为?
选哪款?
图片
Steam Deck(LCD和OLED)用的是标准2230规格NVMe固态硬盘,说实话,可选的并不多,但也是有高品质高规格的产品的,比如我选用的1T容量的宏碁暗影骑士·擎N5000M NVME SSD。
图片
这块盘是走的是PCIe4.0通道和NVMe1.4协议,读写5200MB/s和4700MB/s:
图片
说实话,这个速度其实有点溢出,对掌机来说足够用。
而且它的无缓HMB方案和石墨烯散热贴,兼顾了读写性能和发热,也特别适合用在小机器里。在加上5年质保,妥妥靠谱。
接下来,是我给我的Steam Deck更换大容量SSD扩容、并重装系统的全流程,另外也聊聊注意事项:
拆机换SSD
拢共分3步:
第1步,拆掉Steam Deck背部外壳,先拆外侧8颗螺丝:
图片
他们的规格一样,用T6内六角梅花螺丝刀(LCD款用十字螺丝刀)即可。
图片
然后用拆机翘片拆开背部外壳,沿着扳机键的大缝隙,胆大心细即可,不要用蛮力。
第2步,拆掉硬盘上方的金属盖板:
图片
拆掉图中红圈里的两颗螺丝,将金属盖板松开;
图片
拔下电源插头,断开电源;
图片
拔出标有C-R的触控板排线插头;
图片
将金属盖板掀开,小心放到旁边,不要刻意弯折任何排线。此时就是能看见Steam Deck自带的512G原装固态硬盘了。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拆下它,并换上新的。
第3步,换新的SSD:
图片
拧下唯一的一颗固定螺丝,拔下原装SSD;
图片
在新的1TB SSD上套上原来的 ESD 屏蔽层,插入M2接口,随后拧好螺丝。
当然,其实还有第四步,按照拆机顺序,反向装回金属盖板和背壳,即可大功告成……一半!
重装系统
硬件已经改造完成,但SSD里目前空空如也,内部的SteamOS可不会凭空出现,所以接下来,你需要
一台电脑、一个外置存储(U盘/移动硬盘)、不错的网络环境,
来给这台么的灵魂的1TB Steam Deck重装系统。
同样,也是分三步:
第1步,下载并制作一个SteamOS的安装工具:
搜索SteamOS,在Steam官网下载镜像文件,文件名为Steam Deck-repair-20231127.10-3.5.7.img.bz2(未来版本会有更新,供参考)
图片
在电脑上,使用balenaEtcher或rufus,将SteamOS的镜像文件烧录到一个移动存储里,我用的是移动固态硬盘,耗时约1-2分钟。
随后,这个移动存储将成为SteamOS的安装工具。
第2步,安装SteamOS系统到Steam Deck上:
图片
将制作好的移动存储插到Steam Deck上,并长按音量减和开机键,听到提示音后松开;
图片
自动进入到Boot Manager后,直接按A键选择我们所连接的那个移动存储设备;
图片
进入到上面的页面后,选择第二个图标,Reimage Steam Deck(对Steam Deck 重新映像);
图片
这个过程中,一路选择Proceed或其他同意/YES的选项即可,没有什么难度。
图片
最后一步,连好网络,Steam Deck会自动更新系统,如果家里网络环境不错的话,大概5分钟以内就可以全部完成。
如果速度不行的话,就再来一次,并将语言选择为英语、时区选为米国。实测速度很快。
图片
完成后进入到系统中,硬盘容量显示为938GB(系统会占用一部分),一切都很顺利,完美变身1TB Steam Deck!
图片
现在极限竞速地平线5、巫师3、小缇娜、真人快打10等我平时常玩的、几十上百G的游戏可以随便往里怼,而且还有将近一半的富余。
图片
在游戏体验上,游戏读条速度很快,独立游戏可以10秒打开,大作的启动速度和我的高端PC相仿,和换硬盘之前的使用体验并无二致,换硬盘的操作还是很成功的。
如果你怕麻烦不想折腾,其实买一个TF卡扩容也是一种省心的方法,适合大多数人。
扩容的TF卡选哪种?
选个速度快的!
当然,也要考虑性价比!
图片
我给Steamdeck里塞入了专为掌机和游戏研发的TF卡:朗科P500 Game专用卡 256G。
图片
这张TF卡的外观设计也有点意思,画上了手柄的抽象图案,游戏感拉满。
图片
产地是台湾省。
图片
朗科P500 Game这张TF卡的读速标称80-120MB/s、写速30-60MB/s(容量不一样,速度不一样),看起来属于普通水平对吧?
别急,往下看:
图片
塞入专业读卡器,我实测这款朗科P500 Game版本的真实读写速度约为168MB/s、133MB/s,吊打一众别家的TF卡,反向虚标了属于是,性价比很突出!这也是我选购它的原因,虽然其速度肯定不如Steamdeck内置的SSD,但对于老游戏和部分独立游戏来说也足矣。
使用TF卡扩容简单至极:
图片
把它插到Steamdeck的TF卡槽,随后在设置里格式化即可。
图片
这样,我的Steamdeck就有了1.25T的容量咯!
图片
图片
日常玩的老游戏、独立游戏可以放进去,对于存储卡100多MB/s的读速速度来说,读条速度没啥问题,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宝贵的SSD空间占用,完美!
扩展坞是必备配件吗?
必须是!
图片
Steam Deck只有一个Typc-C形态的雷电4接口,速度可以达到40Gbps,虽然高速,但只有一个实在不够用,玩一把帝国岂能没有键鼠、不连显示器?所以扩展坞是必备配件,这样才能同时传输数据、连接键鼠、外接显示器。
图片
我这里强烈推荐我目前在用的绿联6合1掌机专用USB-C扩展坞。
图片
这是一个专为Steam Deck设计的扩展坞,可以直接把Steam Deck放到斜槽上。
图片
它整体使用了金属材质,坚固耐用之余还有很好的散热稳定性,插槽处也有防滑垫,同时也不会磨损机器。
图片
它的接口很丰富,包含2个USB-A、一个USB-C、一个HDMI接口和一个RJ45以太网口,另外还有一个支持100W功率、PD3.0快充协议的USB-C供电口。
图片
这样一套下来,可以让掌机、平板、手机直接化身电脑主机,绝对够用。
图片
两个USB-A和一个USB-C支持5Gbps速率,挂载U盘和移动硬盘毫无压力。
图片
HDMI接口支持4K60帧满血输出,对Steam Deck来说绝对是溢出了,扩展大屏玩独立游戏是没有什么压力的。
当然……Steam Deck也有很多问题
Steam Deck缺点须知
又大又重
图片
图片
Steam Deck实在是太大了,放包里携带,占用的空间可能会超过一个笔记本(厚度太厚),拿在手上像是抱着一个电脑,手小的朋友,单手都握不住的。
图片
而且和Switch相比,Steam Deck的实在是重,高达600多克,虽然手感好,但重量的数字不会骗人,手持玩不了太久,手腕就受不了了,腱鞘炎了解一下?
游戏库比较折腾
图片
和纯纯的win掌机相比,Steam Deck不够自由,安装Epic、GOG、战网等平台的难度会高一些,而且会有很多性能和兼容性的问题,它更适合Steam库比较充实的玩家。如果介意的话,建议直接买ROG等纯win掌机,Steam Deck虽然能刷成Windows,但体验不如用了Z1e的win掌机。
最后
图片
相比ROG Ally、联想Legion和MSI Claw的更高性能,Steam Deck只是一台比较中庸的掌机,但它有着非常棒的续航表现和纯粹的游戏体验,尤其是其犹如Switch的高速唤醒速度以及不假死的睡眠模式,这让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的掌机。
Steam Deck给我的感觉,它是一台适合家用、聚会、放车里和长期出差携带的掌机,不太适合地铁通勤游玩,它的作用也不是替代Switch和PC,而更像是桌面PC的延伸,很多游戏可能在桌面和大屏幕上会有ED感,但在掌机上想玩的欲望会更高一些。
图片
只不过它的硬盘空间不够用,推荐直接买最低配,然后换固态硬盘+TF卡扩容,这样才是最佳性价比和高容量之选。
另外,它的接口只有一个雷电4,如果想要爽玩、一个Type-C扩展坞也是必备的。
刚需的朋友,不妨可以照抄我的作业。
最后,祝各位玩家游戏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