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高晓攀:想让观众笑出来,还得“打回原形”

“不要老当艺术家,您就是一普通人,该干嘛干嘛去。”
聊到年轻喜剧人给自己的建议,85后的相声演员高晓攀乐不可支。
多年前,他是相声界“个性突出”的新人;如今,对于更年轻一代喜剧人的打趣,他照单全收、深以为然,“这建议挺好的”。
我们的对话发生在高晓攀来沪参与观止书院联合社区晨报举办的人生读书会活动期间,他在台上分享了阅读的体验和感受,又和我们聊起了对当下创作的思考:在喜剧行业越发火热的当下,创作的养分从哪里来? 
图片
中国戏曲学院科班出身,23岁创立相声团体“嘻哈包袱铺”,30岁首登央视春晚,32岁自导自演的电影上映……出道的这些年,高晓攀有拿得出手的过硬专业能力,也有跨界的多栖发展。早年媒体报道喜欢用“帅气的相声演员”“80后代言人”当他的标签,如今,相声界有了不断涌现的新的“颜值担当”,不惑之年高晓攀倒是愈见沉稳。
那么,高晓攀会怎么看待不同的喜剧类型抢占市场、越来越多新人冒尖的行业现状?
“压力当然是扑面而来”,高晓攀笑着说起了老前辈们留下的话。他认为,“相声是养老不养小”的行业,与其着急,不如沉下心来打磨。
换句话说,今天相声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年轻态的市场,大量短平快的内容和资讯改变了人们的解读和欣赏方式,“大家习惯在自媒体上看一部电影的快速剪辑,开头就是‘有个人叫小明’‘这个你一定不能错过’,但这和你真正去看一部电影的感受是不同的。有的电影可能第一遍你没什么感觉,等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第四遍,你会发现作者要表达的东西越来越多。相声也是一个需要铺陈的艺术,今天或许它没有那么如火如荼,可能会被不同的喜剧类型冲击,但对我个人来说,越是冲击,越不妨去读读书,和大家交流交流,跟更多人产生一些连接,让自己沉下心来做一些事,是我这个阶段最好的状态”。
所以,除了日常的演出,他有越来越多的时间阅读、行走,《历史的裂变》《变通》《资治通鉴》……高晓攀读的书又多又杂,却提供了一些不同的养分。他拿朋友、作家马伯庸举例子,对方常年笔耕不辍,阅读时间却从未减少,“读书是吸取养分重要的途径,你看到别人的故事、人生和感悟,这对创作都是滋养”。
更重要的是,生活本身就是富矿。高晓攀喜欢引用一句出自脱口秀行业的话,“当我不再坐地铁、挤公交时,就不会写出好的梗了”,他也常常用这句话反思自己:“我们这些人成名得比较早,都觉得自己没有脱离生活,但实际上,你确实和生活有距离。要是想真正创作一些好的作品,就是应该打回原形”。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在还原生活。你每天看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你就在获得养分。”高晓攀笑说,他回归生活的“小诀窍”,是加入各种各样不同的群聊:登山群、健身群、吐槽群…… 他一边“潜水”一边观察群友讨论的话题。“你会发现大家都有自己的困惑、开心和小满足,这些人就是你生活中需要吸取的那些点。”
喜剧圈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为什么好作品越来越少了?
对高晓攀而言,个人的创作虽然没有瓶颈,但观众的要求确实越来越高。正如相声界老前辈所教导的那样,他知道“永远不要抱怨观众”,如果观众笑不出声,一定是创作本身出了问题。
“第一,你的梗太老了,抖音上都有的东西再出现在电影里,是不是太傻了?第二,你的梗根本不是我的生活,那我作为观众为什么要为这种梗买单?大家的笑点在提高,不再是过去演员摔个跟头大家就会乐的那个时代,都过去了。”他感慨现在的观众更理性,更具人文精神,也有更高的审美标准,“这对创作者而言考验更大,更需要我们去做好原创作品,需要自己的思考”。
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当越来越多喜剧人和喜剧团体涌入电影行业,高晓攀的“下一部电影”却一直还在打磨——距离2017年的电影处女作《兄弟,别闹!》,已经过去了7年。
对此,他并不讳言过去在技法方面的稚嫩和欠缺,直言当下需要全身心投入,做好有个人风格和创意的内容,“如何通过光影讲好一个故事,这是技术层面需要提升的;但因为天天都在演出,所有的段子、笑料,包括这些年对生活的积累、对所创作的题材的感悟,也都有了不同的感受”。
图片
从和编剧们反复交流,到笃定了一个方向开始创作,高晓攀承认自己对电影作品有坚持,也因此拒绝了很多其他工作,“剧本是一剧之本,还是要做好。我之前所有的相声和其他作品都是原创,我想电影也要有原创的精神”。
除此之外,高晓攀也保持着在文化类综艺以及影视剧集的跨界,有空的时候,他还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记录生活见闻的VLOG,“我生活中特别喜欢逛一逛古镇,看看建筑的细节,因为你从中能够看到故事,很有趣。但这类在互联网分享得多了,(平台给)你的流量就会低,有多少人喜欢听你说教呢?”
这当然是玩笑话,因为高晓攀依然喜爱对话、偏爱分享。采访的最后,我们问他来上海一定会去的地方是什么?“一定要逛一逛巨鹿路嘛,我二十年前来也这么逛,洋气的人就要走洋气的路。”他开玩笑地留下一句,然后,真的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