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扎堆打卡网红派出所,虚无的充实感填空了时间

□蒋璟璟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当大多数人还在热门景点参观时,一群人却选择到长沙天心区的一个派出所门口打卡。据报道,很多人专程而来,有不少游客会做出蹲下抱头的动作,假装自己被抓。有网友调侃说“这里是世界上破案率最高的派出所,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人来自首,无不抱头忏悔”。目前派出所持包容态度,让大家有序打卡,不要影响工作,拍照时不要使用抱头、蹲下、投降等易引起歧义的动作。(中新社)
扎堆打卡派出所,看似不可理喻,其实自有缘由。须知,长沙坡子街派出所,并非“无名之所”,而是早已暴得大名。在此前热播的一档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中,该派出所就是最主要的参与主体和取景地。既然早已盛名在外,那么此番假期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相较于那些火得莫名其妙的“打卡地”,该派出所的走红轨迹无疑要可追溯、可解释得多。
各路形形色色的所谓新晋网红打卡地,复盘其衍生脉络,其实无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网生化”的,也即由于某个网络热点、网络热梗、网络人物的只言片语,而带火了某个特定的“地点”;第二类则是“网圈化”,也即原本并不是“短视频”“社交平台”的产物,而是其他场域的标识物被网红化之后,而形成了新的打卡地标。长沙坡子街派出所的此番爆红,最初的发端乃是一档网综,可以说“出身正统”,非常契合第二种演进脉络。
事实上,以往大热电影、电视剧的取景地,也会成为游客慕名而来的游览目的地。然而,在网红文化崛起之后,此类“符号地点”的定义标准迅速宽泛化,相应的,其种类、数量也大量增加。影迷对于电影取景地的情结,往往是抽象的“心向往之”。而粉丝对于网红打卡地的心态,则要执着得多。落地、到场,打卡、分享,成了“表达心意”“标识社群”的重要一环,甚至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要打卡,但是打卡是为了什么,似乎谁也说不清。
很难说一众游客排队打卡长沙坡子街派,到底有什么实质的意义感?是为了表明自己是那部网综的粉丝?又或是为了致敬警官、感谢守护?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很多时候,形式取代了意义本身,仪式感化作了彻底的自我标榜。自我取悦、自我感动,也是一个定义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从一个打卡地到下一个打卡地,寻寻觅觅、忙忙碌碌、红红火火,一种最虚无的充实感,至少把时间填充得满满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