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张杰“未·LIVE-「曜·北斗」”的我,为什么还要继续看“「开往1982」演唱会”?

图片
去年6月17日,去郑州看了张杰“未·LIVE”的升级版“未·LIVE-「曜·北斗」”,那次印象比较深的就是现场突然下起了雨,而雨助歌势,当雨花在现场灯光的照耀下,与现场的星星们融为一体时,也真的是更突出了“曜”这个字的光芒。
今年的五一长假,又来到杭州奥体中心的大莲花主体育场,看张杰“未·LIVE-「曜·北斗」”的升级版“未·LIVE-「开往1982」演唱会”,这是张杰继杭州市体育馆、杭州黄龙体育馆、杭州黄龙体育场之后,首次在大莲花举行个唱,而且杭州的首场也是张杰的演唱会,第一次进入三位数时代。
在音乐创作和演绎上不断升级的张杰,这次也对演唱会的舞台进行了全面的升级。除了硬件层面的提升之外,我更意外的是看到了张杰和他的团队,同样还把音乐创意,用在了舞台设计上。
图片
这次“未·LIVE-「开往1982」演唱会”其实有两个主舞台,除了通常意义上横跨一个足球场宽度的主舞台,并配置巨型屏幕之外,还有一个T字型的延伸舞台。而在这个长达45米的舞台两侧,则设计了面朝延伸舞台短侧的座位,这么一来,整个内场区既可以看到张杰在第一主舞台的表演,还能够在这个T字型的延伸舞台两侧,感受到更近距离的音乐震撼。
看了很多演唱会,这种改变内场座椅方向,但却有了更立体观演体验的设计,真的极少极少。张杰在现场说他对于这个长达45米的舞台,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而我觉得他音乐事业里不变且一直在做的,就是希望通过音乐来接近彼此间的距离。所以这次“未·LIVE-「开往1982」演唱会”也通过声光、导播、屏幕、舞台设计和座椅方向等细节,做到了歌手与歌迷的距离更近、更近。
图片
这次张杰演唱会的主题是“「开往1982」”,这个概念和张杰2022年年底发行的《外南街1982》也是某种关联性的延伸。
出道二十年的张杰,如今也站在过去和未来的交叉路口,他已经到了可以讲情怀的年纪,也依然还有许多等待他开拓的音乐荒地,这其实也形成他目前音乐创作和表达的宽度。
图片
这个宽度也体现在现场大屏的设计上,这次演唱会一开场,就可以看到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趟火车,而在演唱会进行的过程中,VCR部分的串联,也常常是张杰坐在火车上与老人、小孩等等的对话。整个演唱会现场,因此就有了一个很完整的概念,就像是概念专辑一样,让演唱会也在一个大命题上,因为三趟火车三个方向的意象,从而有了各种的走向。
而《想见你 想见你 想见你》这首歌,就从之前“未·LIVE-「曜·北斗」”时的五维大楼,换成了飞驰而过的列车,再加上现场画面传来的歌迷彼此连结的画面,既拉满了宿命感,也更好地突出了张杰这次演唱会“从过去到未来”的主题表达。
图片
不仅仅只是过去和现在,这次“「开往1982」演唱会”,也在之前“未·LIVE-「曜·北斗」”非常经典的编排中,又有了很多未来感的延伸。
之前“未·LIVE-「曜·北斗」”里成都话的说唱,古风的串烧,以及Launch Pad全场大Party的经典设计都保留了下来,但这次的“「开往1982」演唱会”也理所当然地多了新歌,让“未·LIVE”这个概念,通过创作和表达在现场延续了下去。
图片
在这次现场,张杰也演唱了新专辑里的第一首歌《再生之地》,这也是张杰目前尚未完全解锁的新专辑里,相当重要的一首作品,也是非常好体现MIX-POP概念的作品。
原住民的音乐元素,与电子音色的融合,再加上Fusion的唱法,整首作品已经有了World Music的气质,东方与西方的元素拼贴,以及张杰越来越从容、大气的创作及演绎表达,也让《要得》这张专辑,在更自如的表达,更华丽的融合,更精进的创作之下,会成为张杰对于MIX-POP实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张专辑。
值得一提的是,《要得》目前已经发布的四首作品,张杰本人也都参与了作品的创作部分,他也通过文字和旋律的输出,以及对于音乐结构和编排的设计,将MIX-POP的融合音乐理念,以高度的创作参与完全体现出来。
图片
我还得提一下这次我在杭州场上,还听到了张杰之前在《冬月初七》这张EP专辑里,我很喜欢的《忍受》。一首非常安静且极其强调演唱细节的作品,还有大量的弱声运用,张杰竟然能够在大莲花这种八万人级别的现场,唱得和录音室版本几乎没有差别。更重要的,这还是一首大Vocal小而美的作品,好的唱功和丰富的情感,在一首作品里没有违和的融合,这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MIX-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