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

“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若要盘点假期里的新晋打卡地,博物馆必有一席之地。
去博物馆研学打卡,穿汉服与文物合影,集齐一套文物印章,买一个“考古盲盒”带回家……近年来,中国多地不断掀起“文博热”,各地博物馆纷纷以各种形式“破圈”。如今,到博物馆追寻历史,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
博物馆非遗活动,和历史人物“面对面”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当熟悉的歌声响起,成都街头的热闹景象再次成为人们心之所向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五一”假期的成都街头,不仅人潮如织,还有许多熟悉的历史人物穿梭其中。
“刘备”“诸葛亮”“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帅气登场,气势巍然的“蜀兵护卫队”也紧随其后。这些都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开启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汇集了三国主题情景剧表演、古装NPC互动巡游、潮玩机甲人表演等精彩活动。其中,《三顾茅庐》《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等三国主题情景剧表演每日都在武侯祠锦里上演。
在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沉浸式情景剧剧本《窑神童宾祭祀》也如约而至,现场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窑神童宾祭祀仪式。文博研究馆员、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带领嘉宾一起点燃圣火,游客可以现场添柴加薪。
在江苏,博物馆活动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在南京市博物馆可制作扎染,在江宁织造博物馆制作花草灯,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制作牡丹花工艺品,在镇江博物馆绘制银器浮雕画,在中国海盐博物馆制作陶器,在扬州博物馆编织手提篮,在淮安市博物馆体验古法织布技艺,在宿迁市博物馆DIY非遗竹编画,在武进博物馆感受木艺手作的神奇魅力……每一项都带给游客独具匠心的沉浸式体验。
图片
▲5月1日,甘肃省兰州市,参观者在甘肃省博物馆内挑选文创产品。五一假期首日,甘肃省博物馆吸引大量参观者。(图片来自中新社)
古人同款美食,一秒踏上穿越之旅
如果说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博物馆吸引年轻人的“利器”,那么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美食和文创产品更是让女孩们纷纷“种草”。
五一期间,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推出“德寿宫手作”,其中包括创意研发的中式小食,以及面包、咖啡等创新产品。最为特别的当属店内“复刻”的雪泡缩脾饮,该饮品源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雪泡意为冰镇,缩脾饮是宋代有名的街头消暑饮子。放到现在,就是年轻人酷爱的“肥宅快乐水”。
除了“肥宅快乐水”,手作店还推出了复原自《宋宴》的古方汤面美食红丝馎饦,以虾肉作泥揉和入面,煮熟之后面条颜色微微发红,契合“红丝”二字,汤头素雅,吃虾不见虾,一口下去还原千年前的宋人雅致。
在手作店内,也能看到许多德寿宫特有的元素:标志性红墙、宫内的格子屋顶、青色糕砖以及宋代瓷器中的经典样式,无不诉说着历史的韵味。饮品的包装同样匠心独具。红色杯身印上瘦金体的“德寿”二字,再配上“一顶”黑色宋式“官帽”,一跃成为拍照打卡的必备道具。
在博物馆成为“合照顶流”的不仅是文创和设计,就连展品也参与其中。在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内,与“无语佛”排队的游客络绎不绝,就连同一展厅的几个“兄弟佛”也未能幸免,纷纷成为年轻人的“表情包素材”。以“无语佛”为IP,让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成为年轻人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图片
▲5月1日,位于西藏拉萨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分19个展区展出了91项非遗项目。图为观众欣赏展出的唐卡。(图片来自中新社)
数字技术,让古代历史焕发新生
曾几何时,逛博物馆总被贴上“枯燥”的标签,但如今,有了科技助力的博物馆不仅展现出新的面貌,更成为科技爱好者们的“旅游胜地”。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内,著名的徐显秀墓室北壁的“夫妇宴饮图”被搬上互动投影墙。在互动屏幕上,一把琵琶跃然出现,只要拨动琴弦,就可以与画中乐伎共弹一曲。先进的数字技术赋予了千年壁画无限生机。站在封土堆旁、借助VR眼镜,游客可“穿越”到徐显秀墓遗址中,一睹墓葬全貌,1400余年前北齐贵族的生活尽展眼前。
与此同时,前三峡博物馆推出的基本陈列“壮丽三峡”也“圈粉”众多游客。展厅内再现了“三峡形成”的大型三维数字展项,通过场景、雕塑、AI语言大模型等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网友点赞说:“不论是屏幕装置还是展台布置都设计得落落大方;灯光和墙上的彩绘,靓丽而不抢眼,内容相较以前有丰富也有更新,总之就是非常喜欢!”
在“年画之乡”武强县的武强年画博物馆,各种古老年画依托数字技术,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了众多游客“云逛馆”,甚至引起了许多海外网友的关注。加拿大华人网友Janson zhan说:“看的不仅仅是年画,而是家的味道。”荷兰海牙网友“静水流深”留言:“好喜欢《六子争头》这幅画。”……
今年“五一”期间,全国一级博物馆连续三天均达到接待上限,相约逛博物馆已成为假期出游新风尚。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不仅让沉睡千年的传统文化再次焕发新生,更让“文化自信”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完)
综合人民网、中新网、中工网、央视网等
编辑:姚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