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没有秦皇汉武,但不能没有黄巢?种姓制度差点在华夏成型

一提起印度,咱们就能联想到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印度,高种姓人占据着天然的优势,他们掌握着社会上的绝大多数资源,几乎垄断了印度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
而低种姓人,多数只能干着最低等的工作,拿着最低的薪水,却干着最辛苦的工作。他们中的部分人,在遇到高种姓人时,还得低着头避着点,以免冲撞了高种姓人。
为了保证自身血统的纯净,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是不存在联姻的现象的。即便低种姓人中有人混得很好,成为了社会上流,他们想要找一个高种姓的配偶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印度的种姓,由高到低一般分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及达利特。其中前三种都算得上是高种姓,一般是雅利安人的后裔,而后两者则是低种姓。首陀罗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当地土著,而达利特则是最低等的人,甚至不配列入种姓之中。
其实如果咱们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黄巢这个人,或许也会诞生种姓制度,而且这一制度会影响日后所有的历史。
图片
魏晋南北朝,士族制度逐步成型
士族制度成型于东汉末年分三国的时候,那时候江湖上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牛逼的话:某某某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
其实这就是士族的典型特征,家里几代人都是当官的,而且官职还都不小。并且后面还跟着一大帮屁颠屁颠的门生。
三国时期,士族就已经很牛了
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自然是袁绍、袁术这哥俩。他们凭借四世三公的威名,自动获取了主角光环,在东汉末年不需要怎么努力,便得到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再看看刘备,整天顶着个汉室宗亲的帽子,漂泊半生,却依旧在尿尿时看到大腿上的赘肉后,不禁潸然泪下:我都快老了,咋还连一块自留地都没有呢?
那么问题来了,汉室宗亲的招牌,难道没有四世三公的招牌好使?你别说,还真是这样。你想啊,刘备那时候大汉王朝已经走过了400年左右的时间,老刘家的孩子,那就跟雨后春笋一样,密集恐惧症患者看到了甚至会当场断气。这要是有信用额度,那直接是被刷爆了的节奏。
刘备他们村,全都是老刘家的后代,这招牌能管用才怪。反观四世三公就不同了,那是自己的太爷爷、爷爷、父亲这些老一辈的人,亲手建立起来的信用,到自己这一代的时候,信用值依旧很高,还没刷爆。
晋朝的时候,士族的地位就更高了,尤其是东晋
有这么一句老话:王与马共天下。讲的就是琅琊王氏和东晋皇室司马家,一起管理着天下,那时候琅琊王氏便是东晋头号士族。
不过后来又流传着另外一句话: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讲的则是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谢安他们家),逐渐没落的事情。
没办法士族的信用额度肯定没法跟皇族相比,所以一两代人里没啥杰出人才后,他们的影响力自然会慢慢下降。
因此,士族们也不傻,他们想出了一个保持长久富贵的办法,那便是垄断教育资源。他们的知识和才能,只传授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久而久之,他们便形成了教育垄断的局面。
有才能的人,才能在官场有一番作为,士族们这么做,无非是为了尽可能增加家族子弟的成材率罢了。但这也无形中让大量穷苦人家的孩子,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其实这种现象一直到北宋时才有所缓解。
图片
南北朝时期,士族遭遇了第一次打击
南朝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虽然依旧在朝中做官,甚至还保留了爵位,但他们家没出什么太牛的人,因此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不过真正让南朝士族遭逢厄运的,还得是梁武帝时期的侯景之乱。侯景攻入南梁以后,将南朝的士族几乎灭了个一干二净。
北朝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由于北魏是鲜卑人当家做主,为了更好地统治当地的汉族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曾经给士族派了个名次。不过拓跋焘纵容崔浩给士族排名,显然是为了把北朝士族给一锅端了。
等到崔浩美滋滋地给士族排名结束后,拓跋焘以崔浩修史不利为由,灭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一大批士族的主要成员。剩下的可就都是边角料了,因此北方士族也遭遇了一场巨大的打击。
隋唐时期,五姓七望逐步定型
北魏孝文帝时期,为了更好地管理士族,的确将士族分成了4个级别来管理。因此,士族高低之分,便有了法律规定。这是不是和印度的种姓制度十分相似?
的确是这样,当年英国人征服了印度以后,也是将种姓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下来,以此方便他们对当地的殖民统治。
这件事的影响非常大,等于是打明牌了,直接把士族垄断各方面资源的行为合法化了。等于说他们的子子孙孙都能做官,而其他寒门包括穷苦子弟就算再有才能,也甭想做官了。
隋唐的时候,关陇集团逐步做大,大有取代旧士族的趋势。不过人家发展了几百年,早已根深蒂固,尤其是新士族能轻易取代的?再说了,就算取代了他们,那士族制度不还在吗?
当时顶尖士族主要包括了五姓七望,分别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图片
唐朝皇帝对此基本无能为力
五姓七望人才辈出,朝中大小官员中,有不少都来自这些家族。没办法,人家教子有方,垄断了教育,他们才懂得怎么当官,怎么治理天下。
可长此以往,那么唐朝的皇族早晚也会像东晋的皇族一样,直接被士族们给绑架了。为此唐朝的历代君主也是绞尽脑汁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解决士族对唐朝官场的影响,他们主要有这么3个措施:
第一,用关陇集团,取代五姓七望
这是最直接的办法,将朝中有实权的官位,留给他们自己人,也就是陕西甘肃出来的关陇集团。
通过不断拔高关陇集团的地位,以此来贬低五姓七望的地位。蛋糕就这么大,即便改朝换代了也一样,因此此消彼长,关陇集团做大了,五姓七望自然就得压缩生存空间了。
这么做最大的问题是,打下去一批士族后,又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了一批新士族,治标不治本。而且效果不明显,因为五姓七望出的人才太多了。
第二,禁止五姓七望通婚
五姓七望们之间,为了保证垄断效果,甚至不和寒门子弟通婚。这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五姓七望之间互相通婚,成了一件大概率事件。
这可把唐朝皇帝们给气坏了,因为他们不愿意和李唐王朝的宗室们通婚,甚至都不肯迎娶公主,嫁给皇子。
为此,唐高宗甚至出台法令,禁止五姓七望中的部分家族之间通婚。可这么做不仅没能起到想要的效果,反而让五姓七望的身价更高了。
第三,科举制度
这可是针对士族制度的杀手锏了,自从有了科举制,无论是寒门子弟,还是穷苦的普通人,只要读过书,有知识,那就完全可以通过考试去搏一搏。
万一搏赢了,那就是鲤鱼跃龙门,成为人上人了。为此这直接威胁到了五姓七望在官场的份额,的确对他们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不过唐朝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而且每年进士的录取人数少得可怜,只有十几二十几个。其中还有不少是找关系入围的,所以说科举制度对消灭士族虽然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但需要很长时间来完善。
图片
黄巢灭了世家大族
黄巢也是个读书人,不过他连寒门都算不上,只是私盐贩子的家庭出身。年轻的黄巢,也有过梦想,也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因此他曾经多次参加科考,可一次都没能考中。
最后一次名落孙山后,黄巢心灰意冷,写下了著名的《不次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从此以后,黄巢便走上了不归路。黄巢起义对唐朝的冲击的确非常大,几乎是唐朝覆灭的直接原因。
但黄巢办过影响最深远的事情,可不是这个,而是他进入长安后,将这里的士族灭了个一干二净。稍微有点名气的士族,几乎失去了所有主要的青壮年。
从此以后士族制度,便在中国历史上慢慢烟消云散了。等到后世再有士族想要抬头的时候,科举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即便有士族,那也只是零星几个,成不了太大的气候了。
图片
游戏重新开始
退一万步讲,如果当初黄巢没有灭掉这些士族,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很简单,五姓七望会成为后世中国历朝历代的主要贵族。
不管改朝换代成什么样,以他们盘根错节的关系,以及手里垄断的各方面的资源,他们都能混得很好。因此,种姓制度将慢慢出现在中国。
这可就太可怕了,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部门三级官员,居然是祖孙三人,你说这工作还怎么干?
而且,他们垄断了教育资源以后,底层老百姓就失去了上升通道。人最可怕的就是没有希望,一旦失去了这玩意儿,那人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