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七成功着陆!我国有北斗精准定位,为什么还要人工搜索?

4月30日的东风着陆场原本一片寂静,忽地浓烟滚滚,一个烧焦的铁疙瘩就这么落了下来。
铁疙瘩里出来三个人,是飞去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英雄,这个黑不溜秋的铁疙瘩也不是他物,而是科学家呕心沥血做出的神舟十七号。
图片
神舟十七号顺利着陆后,一群搜救队迅速赶到现场,迎接归来的宇航员。
只是说来坎坷,为了能够迅速准确找到降落的飞船,工作人员不得不到实地认真搜索,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
可我国的北斗定位系统已经能精确定位,比人工更加高效,为何不用呢?
图片
神舟十七号的使命
经过现场医监医保人员检查确认,三位回归的宇航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身体状况良好,他们的平安着陆,标志着神舟十七号的飞天任务圆满完成。
如今浑身斑驳的神舟十七,终于松了口气,如退休的老者一般,平静地讲述着它在太空中的使命。
图片
此次进入太空,是神舟十七号第二次参与载人飞行任务,也算得上是老手。
起飞那天,时间是2023年10月26日,地点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时一声点火令下,屁股一热的神舟十七,带着三名宇航员登上了太空。
图片
到达太空后,它一刻也不敢怠慢,紧接着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合成一个严丝合缝的组合体,为这个在太空漂泊3年的太空站送去物资轮换补给。
快递员的工作完成后,还需要扮演维修工、实验员等各种角色。
它承载着3名航天员在轨飞行,配合空间站完成货物出仓、设备维修、微重力实验等多项任务。
图片
其中的维修任务不仅是内部的设备,对于空间站的外部,宇航员们也第一次尝试着进行检查修复。
由于是首次作业,没有经验作为指导,因而危险重重。好在航天员排除万难,成功修复了由微小颗粒撞击造成的各处损伤,圆满完成任务。
图片
今年的4月25日,新的载人飞船神舟十八号顺利升空,带来了3名年轻的宇航员。
新人换旧人,在太空奔波187天的神舟十七号完成了它的使命,载着当初的3名宇航员,在4月30日上午8点43分撤离太空站,17时46分顺利着陆,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图片
燃烧的飞船
人类花费上千年的时间才登上太空,返回只用了9个小时。这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坠落,却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面对。
我们从神舟七号那烧得漆黑的外壳上,也可以感受到回程的惊险,飞船在降落过程中,速度达到了每秒7.9千米,造成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使整个飞船燃烧起来。
图片
这种燃烧是触目惊心的,亲历过这一切的王亚平曾回忆,当时透过飞船的舷窗看去,外面是被一片火焰包裹着,红红一片宛如末日,火焰的呼呼声也是清晰地传到耳朵里。
这种燃烧着的火焰,严重时能让飞船的外壳达到2000℃左右,这样的高温,曾让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直接解体。
图片
这种燃烧也有一定益处,当一些没用的卫星、火箭降落地球后,会在经过大气层时烧成灰烬,减少了降落到地面上的麻烦。
太空站产生的各种垃圾,也会被存储在轨道仓里,之后经过大气层燃烧销毁。
图片
大气层本质是地球的保护层,只是成了一种航天的禁锢,不过人们也想到了应对高温燃烧的方法。
就如神舟十七号返回舱,它的外部装配了一层隔热瓦,即使外部的温度高达几千度,内部也能够维持在30℃以下,保证了航天员的安全。
图片
可能有人会好奇,来去都要经过大气层,为何只有返回的时候飞船会燃烧呢?
这是因为大气有严格的分层。我们都知道,大气层从下到上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暖层,空气的密度越往上越低。
图片
火箭升空时,速度不是一下子提起来的,而是逐渐增加,速度上升到每秒7.9千米时,已经到了空气密度较低的暖层以上,这里稀薄的空气已不足以造成摩擦燃烧。
返回时经过大气层的顺序刚好相反,空气密度由低到高。
开始时由于密度低阻力小,速度很快达到了每秒7.9千米,尽管之后空气阻力变大,但由于做到是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没有明显下降,高速地与稠密空气摩擦,火便随高温燃起。
图片
在这样的高速降落下,为了能安全着陆,返回舱上都配备了必要的减速系统。
距离地球10公里时,返回舱要将足足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的降落伞打开,将速度降到每秒5到6米。同时底部隔热层脱落,露出反推发动装置。
图片
这样的降落速度还不足以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当离地面还有1米时,返回舱底部的反推发动装置点燃,施加反方向的力再次降速。
之后在一阵浓烟滚滚中,神舟十七号飞船顺利着陆。
图片
人工搜救
浓烟散尽,一群早有准备的搜救人员立即赶往现场,将飞船内的3名宇航员接回家。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一丝一毫的耽搁。
着陆场一望无际,搜救人员是如何确定准确的着陆点的呢?
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北斗卫星系统功不可没,它为返回舱的着陆点提供了准确的定位,但这还不够。
在神舟十七号返回时,会经过一段“黑障区”,在这片区域,飞船的无线电容易受到干扰甚至中断,这时的北斗系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等顺利度过黑障区后,导航卫星才能再次捕捉到飞船的定位信息。
图片
但卫星等得,飞船里面的宇航员却等不得,倘若飞船出现故障,晚一秒到达现场,都将是终生的遗憾。
所以在依靠卫星定位时,人工搜救也要同时进行,在双重保障下,才能更高效利用时间,保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宇航员成功得到救助后,因为在太空生活了半年,身体已经出现了各种变化,需要5到6个月的修养后,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图片
从点火升天,到太空的艰难地执行任务,再到回归时的九死一生,这些航天员们无时无刻不与死神做着抗争。
但我们既然被困在地球上,就需要一位真正的勇士敢于冲破禁锢人类的枷锁,这些不畏死亡的勇士,就是我们仰望过或正在仰望着的宇航员们。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