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山西农业大学邢国芳教授带领学生奔赴农村,为种麦农民提供免费指导

今年“五一”假期,当大部分人选择外出度假或与家人、朋友结伴去景点游玩时,来自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系、山西省现代农业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大麦岗位专家邢国芳教授放弃休假,带领自己的学生来到运城市临猗县、夏县等地的多个村庄,为当地种植大麦的农民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各种难题。
  大麦,是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玉米、小麦、水稻的第4大禾谷类作物。在我国,大麦不仅是啤酒、白酒酿造和优质饲料的主要原料,也因其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大麦也逐渐退出了主要的种植序列,而这直接的影响就是农村的大麦种植大幅降低、本省酿造企业收购原粮的成本大幅升高。
  如何可以更好地引导村民积极种植本土大麦原粮,如何能使农民通过先进的大麦种植技术增产增收,为本省酿造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大麦原粮,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5月1日至2日,山西晚报记者跟随邢国芳团队,走进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探访。
  手把手教技术 村民直言“干货满满”
  五月,草木清新、阳光和煦。
  1日8时许,在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屈村宽阔的田野里,蔚蓝的天空下,郁郁葱葱的大地使人心旷神怡。在不远处近千亩的大麦田里,绿油油的麦田随着阵阵微风吹过,掀起此起彼伏的麦浪,犹如大海的波涛一样壮观。
  “风吹麦浪,真美啊!我们搞农业的,一看到这样的景色真的会很激动!”看着眼前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邢国芳不由地兴奋起来。但很快她又调整好心态,一边小心地捧起一束已经露“芒”的大麦,一边认真地检查起这些大麦的生长情况。而在她的身后跟随的,正是这片麦田的守护人——村民孟红林。
  “邢教授,今年的大麦长势不错,估计到了5月底又是个丰收年啊!”孟红林望向邢国芳说道,而他高兴的样子就像个孩子,仿佛是想获得邢国芳的肯定。
  “确实长势不错,不过最近可是大麦拔节孕穗的重要时刻,不能高兴过了头,草害防治和倒伏防控至关重要,我这两天过来就是想好好和你说说这个事儿,浇水要注意,追肥也得注意,不能盲目干……”绿意盎然的广阔田地里,邢国芳讲得仔细,孟红林也听得认真。山西晚报记者看到,在邢国芳讲到一些专业知识点时,孟红林还会认真地拿出手机,记录在手机的备忘录里,方便下次查看。
  “每一次邢教授的团队一来,我就特别开心,因为大麦的各种疑难杂症,只要他们一来全部都能解决,而且还会现场教我们怎么种。都是专家啊,讲的全是干货,必须拿手机记下来,回去还得好好‘复习’。”孟红林笑着说道。
  助企增收帮民致富 走进田间宣传大麦种植和发展
  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邢国芳除了是山西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系教授,还有很多闪亮的头衔:山西省后稷实验室成员、山西省现代农业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大麦栽培岗位专家、山西省杂粮学会理事、共青团省委乡村振兴专家、山西省科协科学传播专家、山西杏花村汾酒原粮大麦组组长、第8、9届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评审专家……
  “也许和我的职业有关,多年来我作为各种农业项目的负责人,走遍了全国各地农村的杂粮种植基地,发现在我们山西境内,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麦在逐渐退出主要的种植序列,而这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我省的醋企、酒企等酿造企业要从周边省份高价购买原粮大麦。”因此,邢国芳表示,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最终会造成一个可怕现象。“村民们因为看不到效益而选择放弃种大麦,导致本土大麦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少!而企业也会走更远的路花更多的钱去采购大麦,而这对于我们山西这个农业种植大省来说,是非常可惜的。”邢国芳介绍。
  于是,从2016年开始,经过多方调研后,邢国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利用我省边际土地(盐碱地、贫瘠土地以及复垦地等),鼓励当地村民们恢复性发展山西当地的大麦生产。“作为一名大麦栽培专家,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恢复山西大麦的种植和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村民知道种植大麦的经济效益可观,从而以此助农增产致富、助企业降本增效!”
  邢国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与团队多年的研发和不断创新中,不仅选育出适合于山西本土种植的大麦品种,并且从2021年开始,陆续在运城、晋中、大同等地进行全面推广。而作为首个大麦推广的种植地运城市孙吉镇的村民们,也因此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孙吉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孙雷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从2021年开始,邢教授的团队都会放弃“五一”假期来到当地,除了大力宣传推广大麦种植效益,同时还手把手地指导进行技术培训。“这群人不容易啊,免费教我们村民学习种植技术,现在看看这大麦的长势,应该比去年还要好,亩产至少在1200斤以上,收益直接翻一番,而且销售更是不发愁,附近的酒厂已经提前预订完了!”孙雷笑着说道。
  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邢国芳团队的努力下,不仅在我省运城市黄河滩地集成大麦—水稻周年轮作一年两作技术,并联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制定了山西省地方标准“滩涂盐碱地大麦栽培技术规程”。
  “几年的努力我们觉得很值得,不仅实现了大麦的增产,也为黄河滩涂盐碱地的保护性利用提供了新的出路,从2021年到今年年初,这里种大麦的村民们实现大麦亩产千斤以上,仅运城一地3年累计增收1144万元!”同时邢国芳还表示,大麦的增产也为我省酿造业提供了稳定的优质原料。
  培养更多大麦种植技术人员 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发展
  5月2日,邢国芳团队免费为孙吉镇开展一天的种植技术培训后,便马不停蹄地来到第二个大麦种植基地——运城市夏县禹王乡中秦村。“乡村振兴的重头戏一直是产业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让合适的产业真正落地,让每一个村民获益,毫无疑问,农村技术人才一定是最关键的。所以就大麦种植来说,专业的技术人才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培养和发掘……”邢国芳说道。
  5月2日15时许,已经为村民进行一上午技术培训的邢国芳团队来到了自己在2023年刚刚开辟的一块大麦试验田地里。
  山西晚报记者看到,有200余亩的实验田里大麦长势喜人,这里不仅有山西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大麦团队研发的山西大麦品种——汾麦30,还种植有苏啤3号、苏啤7号、甘垦啤7号、盐麦6号等16个国家大麦青稞产业体系选育的来自于全国大麦主产区的优质酿造大麦品种。
  16时许,邢国芳与团队成员观察完每一个大麦品种的生长情况后,便开始手把手指导团队里的学生们进行大麦种质资源材料的人工杂交。
  “大家看,现在我手里这个麦子优势是抗倒伏能力强,但是产量不好,这时候就需要考虑与产量优势强的其他大麦品种进行杂交,那么大家想一想咱们课本上之前是不是讲过,杂交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什么?对了,今天我们的主要学习目标,就是走进试验田,为适宜的大麦进行人工去雄(去雄,即除去雄蕊的花,准备人工杂交授粉的技术措施)、授粉技术操作……”邢国芳一边讲课,一边拿出专业的修剪工具,认真地为旁边的学生们示范起来。
  示范结束后,学生们在邢国芳的指导下,纷纷上手开始为自己选好的大麦麦穗进行人工去雄。山西晚报记者注意到,学生们虽然操作起来不太熟练,甚至很慢,但每一个步骤都做得非常认真。经过近3个小时的现场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人工去雄、授粉技术,大家还纷纷表示,在实践过程中收获成长,这样的假期过得既丰富又精彩。
  多次参加邢国芳田间实践课程的研二学生李梦润表示,从2024年年初,她在邢国芳的指导下,不仅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实验田,而且在近半年的实践中悟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次是第二次和邢老师在现场学习杂交技术,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不太会做,非常慢,这次就快多了,做一个杂交5分钟就可以结束,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悟出了很多道理,比如:去雄要在刚抽穗的时候进行,因为完全抽穗后可能雄蕊就已经散粉了,另外授粉要在太阳出来之后,花粉会出来的很快,有利于受精结实。”李梦润说道。
  来自该学院作物学专业的研究生岳沛瑶,是第一次跟随邢国芳参与团队实践活动,她表示在邢国芳的耐心细致讲解下,她对大麦的授粉杂交等过程有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对大麦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加深,让我对孟德尔遗传规律,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增强了今后开展大麦学术研究的信心,今年的‘五一’对我来说,丰富还有意义!”岳沛瑶开心地说。
  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在邢国芳团队的努力下,我省的大麦种植技术不仅有很大提高,如今已经拓展到运城、朔州、忻州、晋中、吕梁、临汾等多个地市。“今年还有个好消息,我们在大同高山镇窑洞村安排了100亩春播大麦的生产实验,一方面是开展我们酿造原粮大麦新品种的鉴选,另一方面我们是进行一个有机旱作生产技术的实验示范。如果能够获得成功,将为我们高寒冷凉区大麦的生产奠定基础。”
  邢国芳表示,在当前发展形势下,为促进山西省大麦产业的恢复性发展和乡村振兴,接下来,将进一步开展大麦新品种培育和种业振兴,支撑促进山西酿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品种需要;利用好黄河滩涂、山区干旱瘠薄地、林下空地以及盐碱地等边际土地,因地制宜研发适合晋南地区的大麦—水稻、大麦—玉米、大麦—高粱轮作模式;开展“企业+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不光要帮老百姓考虑好种什么、怎么种,还得让老百姓放心种、不愁卖,企业对所用的品种、原料的来源和质量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全程溯源,有利于实现产业链的贯通和良性发展。
山西晚报记者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