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居委“接单”解决急难愁盼,红山街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早晨,从繁忙的黄埔东路右转,进入广州市黄埔区红山街道火电生活区,一股平淡闲适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人们沿着林荫大道走过,有的推着婴儿车遛娃、有的提着菜篮去买菜、有的边散步边和熟人打招呼。路旁的红荔公园,人们有的在晨练,有的在下象棋,还有的在打乒乓球,好不热闹。
火电社区用地面积约为8公顷,居住的多是广东火电公司(下称“火电公司”)的职工家属,居民户数约1100户,常住人口约2000人。在这里,居民们可以“点单”选择所需的服务,而他们的“接单员”正是社区居委会。火电社区每周五召开的街坊议事会,就是社区“接单”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途径。
“年轻人多在外打工,社区里老年人和小孩子居多。每当我们遇到什么困难,告诉工作人员,他们就会爽快接单,不一会儿就能‘上菜’!”在社区居住了20年的居民饶记平竖起了大拇指。
“电小二”式服务,让居民们人人称赞。火电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林希斌刚毕业就来到火电社区,至今已工作了二十余年。他说:“以服务出管理,社区居民是话事人,我们是他们的‘电小二’。居民多是火电公司职工家属,他们的家属把电送到千家万户;社区也会服务好他们,不断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加电。”
近年来,火电社区“大党委”议事平台和“周五街坊议事会”发挥共建共治共享议事作用,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细处、深处。2023年共召开38次“周五街坊议事会”,征集居民意见建议50余条,95%得到解决,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接“大单”,助力微改造
此前,火电社区设施陈旧、配套不足,空间不足,是一个典型的“三不足社区”。如今,火电生活区呈现出路平、灯明、水通、有序、景美的景象,外部环境和基础设施改造效果明显,社区居民纷纷拍手称赞。正是靠社区“接单”打造,接来了居民们的幸福生活。
图片
在社区微改造中,社区居委接到的“大单”有很多。例如,居民想要一个书香氛围,社区“接单”了,以“书”为媒,增设书园雕塑、书法文化墙等,打造书园社区文化服务公共空间。居民反映部分挡土墙上拉挂着各种电线,张贴各类广告,且因修建年代久,大部分混凝土勾缝脱落,存在安全隐患、观感差,社区又“接单”了,以“画”为载,对生活区挡土墙进行修复、美化,增加了党建文化墙。
基层治理成效如何,群众满不满意是关键。红山街道火电社区实行“周五街坊议事会”,意见大家提、办法大家议、决策大家定、成效大家评,在推进社区治理过程中汇聚“最强大脑”,解锁治理“幸福密码”。2017年以来,该社区已召开“周五街坊议事会”350余场,搜集群众困难诉求715件,已解决700余件,解决率98%。
社区接“细单”,服务大小事
如何高效解决群众问题?火电社区探索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之路。最近一段时间,社区居委观察到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多,社区建好的两个停放点已车满为患,着手准备再建3个。
健全民情民意收集机制,该社区通过“线下”网格员、党员志愿者、楼栋长走访、邻里交流等方式,收集小区热点、难点问题230余件;“线上”通过微信网格居民群、二维码、双微平台等渠道,收集意见建议530余条,实现服务零距离。
图片
“螺丝壳里做道场”,正是火电社区的真实写照。社区想方设法把一些边边角角的土地利用起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
以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为例,社区居委在接单后,不断征集居民意见,权衡投放点设置的利弊,同时定时定点宣传,分类、规范投放垃圾逐渐成了居民们的习惯。又好比居民反映车辆乱停放,社区和共建单位共商后,重新规“画”停车线,让车辆文明“入位”。
针对辖区内低保户、五保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及困难家庭等群体,“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者每月进行走访慰问,深入了解困难人群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截至目前,志愿者通过一对一帮扶的形式,累计帮扶65人。
目前,火电社区聚焦特殊群体服务、小区治理等领域,把服务人群、服务资源汇聚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资源”的“五社联动”网格中,充分统筹多方力量,助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文|记者 卢佳圳 通讯员 郑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