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塘湖镇:“一核多元”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本报记者 刘玉关 通讯员 王文辉
每天下午,通城县塘湖镇南虹村无职党员葛先胜便要到河堤上巡查,清理河道漂浮的枯枝和垃圾,察看堤上树木生长情况。“南虹河是咱村的母亲河,大家都要仔细看护啊。”
葛国飞是南虹河的14名护河岗之一。他们肩负巡河、清理河道、制止脏乱差行为等职责,分段管护南虹河。长1600米、流域面积近50平方公里的南虹河,是隽水河的二级支流。为了呵护一河碧水,塘湖镇党委去年底成立南虹河联合党委,镇干部任书记、流域内南虹、龙印、狮子、塘湖4个村、社区干部任委员,推动基层治理由“单打独斗”向“合力共治”转变。探索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监委会、党员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
生态,是塘湖镇最大的特色之一;保护生态,是塘湖干群最重要的使命担当。去年以来,镇党委、镇政府按照省市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相关要求和通城县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指引,将全镇河流水域分为3个区域:将阁壁水库及大盘山水库等河源区和重要水源地定位为水源保护区域,通过疏林补植、封山育林等措施提升水土保持率,完善垃圾分类、垃圾清运和污水处理体系,确保水源不受村庄生活污染;荻田河、龙印河定位为绿色产业区域,以农田污染治理为主,科学施肥,控制农药用量减少农业污染,完善水利灌溉设施,修复沿岸河道,严格管控采砂采矿,防止水土流失;南虹河、大白港定位为生态保持区域,在沿线选取村湾,打造村容整洁、人居环境良好、垃圾收纳和处理设备齐全的综合治理示范点,通过制度建设保障水质提升,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
“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系为脉络、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以及道路、村庄、城镇的系统性综合治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推动全镇干部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镇党委书记王琛说,先通过1年时间,完成塘湖镇试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并探索出适合不同流域片区、不同类型管控单元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再利用2年时间持续努力,在其他村组各小流域全面铺开综合治理工作。全镇治理后的小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功能修复,绿道系统基本形成,沿线村庄有效整治,乡村特色产业得到培育和发展,周边百姓更加富裕。
责编: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