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圜谈画錄丨独家签约书画家 · 颉鹏

图片
图片
书画家简介
图片
颉鹏,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文学学士、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美学博士研究生。现为上海博物馆学院讲师,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工艺美院外聘教师,李可染画院青年画师,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中国画理论与技法、中西方艺术史。荣获: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最高奖、首届中国人物画邀请展优秀奖。
艺术作品先后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保利博物馆、中国画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莫干山99艺术中心、上海美术馆等地展出,学术论文先后在《艺术研究》《大众文艺》《美术观察》《上海文化》《中国艺术博览》《北方文学》《美术报》《书法报》等期刊发表。
南圜谈画錄
文/ 颉鹏
人,需与天地同体,忘掉耳目心意的感受计虑,舍弃其社会性,使其自然性不受污染,身心达到真正的“至乐”,才可获得自然般巨大的活力。超功利,超社会,超生死,亦即超脱人世一切内在的欲望、心思,不受任何外在内在的好恶、是非、美丑以及形体、声色的限制,才能跨越人际界限之上,才可与万物一体遨游天地。中国画中存在两种真实,一是外在形象的真实,一是生命的真实。中国画借用墨色语言来表达生命内在的真实,达到物我融一的境地。
中国画的真实不在于形象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不同于科学的真实中国画的高妙也不在题材不在力量观道,非视觉之观乃观心以进净土“画”是“图真”表现世界的“元真气象”。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山水画并不是以描绘自然为骄傲点,中国山水画的伟大在于古人建立了一种在体验中裹挟的对生命对空间宇宙的一种沉思,一种融进灵魂觉性活动的独特心理形式。所以通过山水遗留的形迹,可以窥视此前几百年人们对于时间与生命的理解,由感官进而进入到心灵的体验,山水的意义才被凸显。
图片
中国人的山水观,并非仅贪恋于山水的美丽,中国艺术家试图以山水之道反观自心进入净土,寻求显现生命真实的价值世界。山,沉雄而博大,由山进入大德,有德便以载道。水,澄澈空明,见水澄净。山水,便是造化天然与完美人格之间的联带,山水成为画家之寄托同时也督促画家反观映物,从而得到生命真实的寄托与怀抱。
明代的李先开说画画有四病,即僵、枯、浊、弱,僵主要指勾勒在承接转合上乱糟糟,枯是说用笔用墨缺乏水分的灵动变化,深浅层次不明确,渴笔在行笔过程中缺乏生命力,缺乏内在的活力。浊主要针对用墨,墨色氤氲晦气,乌糟糟,黑中无亮光,用色没有清丽,却多了滞浊。弱则是气弱,整幅画绵软无力,撑不起来,更无气势可言。
图片
潘天寿先生说色彩虽淡,但如果气象不浅薄那也能到达深沉的感受,色彩艳丽但是能感受到清雅的韵味就能脱俗。淡而不伤,浓而不浊,用色的高妙便掌握了几分,如果再高一个层次那就是“逸”,色彩做到逸而含工,便与众多画家拉开距离。
虹庐画谈中涉及山水画的四条创作规律,一是登山临水,师法造化。二是从心灵深处与山水对话,不是拍照打卡。三是心占天地,发自然之精微,胸中丘壑则高于眼球山林。四是胸有成竹而后下笔,三思而后行,笔墨丹青传千古。
中国画中反复画石,中国人爱石,石为天地之骨,经过千百万年的江水冲激,留下玲珑嵌空,观石,是时间的艺术。“石令人古。”文震亨从古石上体会到了生命千秋的灿烂,古并非老旧,从老中看到生命力的焕发,所以说:“浪涛犹见天纹在,一石揽尽太古风。”
作品欣赏
图片
《金松胜境图》
133cmx74cm
图片
《天目奇峰胜境图》
54.5cmx55cm
图片
《妙峰云境图》
37.5cmx47cm
图片
《雁荡山泉图》
68cmx46cm
图片
《蓬莱奇观图》
97cmx43cm
图片
《灵严殊胜图》
100cmx34cm
图片
《江陵千里图》
43cmx69cm
图片
《泓音大阿罗汉》
140cmx34cm
图片
《金陵境》
69cmx47cm
图片
《大智融慧图》
68cmx46cm
图片
《金松罗汉图》
34.5cmx70cm
图片
《禅院祥龙图》
68cmx45cm
图片
《无量云山》
43cmx43cm
图片
《伏虎罗汉》
43cmx4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