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物流企业的出海故事:机遇、胆识与命运

来源 | 运联智库(ID:tucmedia)
作者 | 曹莉
编辑 | 小L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下,中国企业纷纷“出海”,“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这其中,越来越多的中国物流企业的身影出现。
一方面,国内市场逐渐饱和,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企业家们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制造业引领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物流供应链配套需要共同出海。
近日,运联智库采访了四家出海物流企业。中国物流企业的出海之路有何特点?都有什么样的故事?
1、“我在美国做跨境电商物流”
联宇物流副总裁 樊刚
因为一次在网上火爆的出圈,樊刚成了网红,被大家亲切的唤作“跨境老樊”。
联宇物流的出海故事,是一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创业史。从最初的中港运输起步,到逐渐转型跨境物流,再到布局全球,老樊和他的团队始终站在行业的最前沿。
图片
(联宇物流副总裁 樊刚)
以下是樊刚的讲述:
2010年,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的上升,许多企业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联宇物流的中港运输业务遭遇发展瓶颈;同时,由于公司五位合伙人都是业务员出身,还面临着团队功能重叠,矛盾频发的问题。
痛定思痛之下,大家都觉得我比较喜欢去外面闯荡,就派我出去做各种尝试,同时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为中港运输做配套服务。
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我找到了一个转行做跨境物流的老乡,就请他过来做运营总监。渐渐地我发现这个跨境物流领域是有利可图的,因为他来的第二个月,我们新成立的公司就开始盈利了。
但是跨境卖家的需求量很大,做物流的却很少,而且还普遍存在着服务质量不高、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之后我们就着手打造了一款空运产品,但初次尝试并未能如愿以偿,产品在推出后不久便宣告失败了。
自那之后我们就开始反思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经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后,我们决定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经过一番商议之后,我和公司另一位创始人一起踏上了前往欧美的考察之旅。
中间去英国的时候发现欧洲出了重大问题,我觉得大家都在做一件走钢丝的事情,于是我们迅速调整战略,办了美国签证转向去了美国。
在美国的十天时间里,我们走访了多个城市,深入了解当地的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回国后,就决定将海运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凭借对海运市场的理解和经验,我们推出了一款海运产品,为卖家提供高效、稳定的专线服务。
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我们发现了海外仓是个不错的发展机遇。因为,当时中国跨境物流企业普遍缺乏自己的海外仓资源和解决方案,于是我们想尽办法找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海外仓项目。碰巧赶上公司另一位创始人认识一位有海外背景的师兄,我们用了人家的身份做背书终于把1.0版本的海外仓租下来了。
自从建了海外仓之后,我们就一直想要做差异化,在2019年推出了当时行业内首个时效赔付服务—限时达。我们的货量也从最初的5条柜子慢慢上涨到10条柜子、20条、30条……到2019年末,我们单月就做到了100条柜子的突破,这对我们公司来说,也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实话讲,联宇物流的几位创始人都是白手起家,大家基本上原始资金很少,都是通过滚雪球一点点做起来的。大家都敢打敢拼,决策也很快,基本上看到机会就敢去做聚焦。
我们在做跨境物流的时候,整个运营成本大概在一千万左右,但是我们就敢把手上仅剩的两三百万资金拿去海外仓搏一把。五个创始人大家都会自己出去找资源,最窘迫的时候甚至还把房产做抵押,然后去筹集运营资金。就是在这种资金压力下,迫使我们在行业中不停的进行自我突破。
我觉得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如果在面对发展机遇而不敢去放手一搏的话,就永远很难走出同质化的桎梏。
到现在我们一共有4个海外仓,未来打算在中东部再建3—5个海外仓,做全面布局。核心的要点就是聚焦,从过去的全面扩张转向聚焦美国市场,以此来应对亚马逊等平台物流自营化趋势。
我觉得跨境物流的核心就在于“变”,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目前还有想出海的企业来说,不太建议没有跨境经验的人盲目去做业务布局,最好与有经验的服务商合作。
2、“我在东南亚开分公司”
苏州富泰隆供应链创始人 王晨光
富泰隆供应链出海的故事,是一家综合物流供应链解决服务商,为适应全球供应链变化,随着国际客户出海并建立海外公司的典型。
图片
(苏州富泰隆供应链创始人 王晨光)
以下是王晨光的讲述:
我们公司以服务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客户包括全球知名的手机和电脑材料制造商,如Apple、戴尔上游的材料制造商等。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的上升,许多企业开始向东南亚转移,我们服务的客户大多也是如此。
公司以前提供的服务都是在国内,在中国加工成成品之后再出口到欧美市场。但随着中美贸易竞争带来的产业供应链的结构性转移,一部分的成品组装和零部件制造商迁移到了东南亚国家、墨西哥或者东欧等地方,整个物流的服务路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也就促成了富泰隆供应链出海的动力。
大概从三年前开始,富泰隆供应链的业务就大量在海外进行交付。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我也带领团队在越南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分公司。这些年,公司所服务的出海的业务占比也逐渐从15%到了现在的30%,甚至还在持续增长。
目前我们的客户在泰国已经有着非常明确的需求,不久也会在泰国筹备分公司。
其实,出海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阻碍。比如你在中国有一套成熟的供应商体系、车队以及报关公司等可以协助共同服务客户,但是到了国外之后就需要重新搭建这套体系。如何找到能与你配合的优秀车队、优秀的进出口报关公司等都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风险。比如在越南,中国的物流企业可以100%控股做货代,但如果要成立运输公司,则只能由越南人来控股。
总的来说,有出海意愿的企业需要在目的国找到适用于当地市场的服务体系,这是在当地做业务的必要条件。
对于公司未来的规划,我们将会继续深耕东南亚市场,同时探索墨西哥等新兴市场。
3、“我在乌兹别克斯坦建‘中国城’”
鑫磊物流创始人&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城创始人 王武军
王武军,人称“王哥”,是乌兹别克斯坦乌中友谊城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有中国零担物流“区域小霸王”之称的石家庄鑫磊物流的创始人。作为国内物流行业的“佼佼者”,王武军并不满足于现状。
王武军出海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团队,即使老板不在,也能独立运营;也希望通过国际化战略,可以给国内的物流企业持续赋能。
“我追求的不是一时的规模,而是像百年老店一样的持久发展。”王武军说道。
图片
(鑫磊物流创始人&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城创始人 王武军)
2020年,王武军抵达乌兹别克斯坦,开启了“中国城”建设之旅。中间尽管经历了疫情带来的重重挑战,但终是在2023年终于建成了乌中友谊城,并迎来了200多家企业的入驻。
王武军的愿景是建立一个商贸加物流的国际版图。在他看来,乌兹别克斯坦政局稳定、国民素质高、人口红利大,加上国家的发展潜力,是投资的理想之地。
在他看来,乌中友谊城不仅是中国商品的集散地,更是中国人在异国他乡的家。乌中友谊城提供一站式出海服务,从办理签证、机票、到接机、酒店、翻译、考察,再到注册公司、财务税务、仓储物流,打造一个完整的跨境商贸生态链。
如今,乌中友谊城已经成为中国商家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聚集地,一个充满活力的商贸中心。
在他看来,乌兹别克斯坦更像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国,需求极大,这也是中国物流和贸易出海最好的时机。“不求500强,但求500年。”王武军用这句话概括了他的企业哲学。
经营企业就像经营家庭,需要远见和决断。王武军坚信,只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就能在世界的舞台上书写属于企业自己的辉煌篇章。
4、“我在哈萨克斯坦做专线”
中安国际物流合伙人 季同
一次偶然的考察,季同开启了自己的出海之路。
2023年7月,季同随一群重汽经销商前往哈萨克斯坦考察,原本的目的是考察二手车市场,季同却意外发现了物流领域的商机。
图片
(中安国际物流合伙人 季同)
在哈萨克斯坦,季同遇到了一位在当地有着深厚影响力的哈萨克族家族。他们原本是中国新疆人,后因哈萨克斯坦独立而移民。这个家族在当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并且对于物流业务有着浓厚的兴趣。
凭借自己多年的物流管理经验,以及对家族实力的认可,季同当即决定抓住这个机遇。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回国后立即开始筹备,很快就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分别成立了公司,开始了物流业务的运营。
季同的物流生涯始于狮桥,他曾是狮桥的第一个客户经理,后来成为山东省分公司经理。他的职业生涯一直与车队管理紧密相连,从狮桥到安能,再到中海运力平台,季同积累了丰富的物流和车队管理经验。面对国际运输行业的机遇,季同决定深入探索,甚至开始学习俄语,以便更好的融入当地市场。
季同的公司主要提供从中国到哈萨克斯坦的专线物流服务。他们不仅负责货物的运输,还提供清关、仓储等一站式服务。季同的公司很快就在哈萨克斯坦市场站稳了脚跟,每周都能稳定发出一车货物。
对于未来的发展模式,季同充满信心。在他看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哈两国间的物流合作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他计划在哈萨克斯坦建立更多的车队,扩大业务规模。同时,他也在考虑如何将中国的物流管理经验输出到海外,提升当地的物流效率。
季同深知,出海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与同行携手合作。在他看来,只有抱团出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以上就是四个在不同国家做业务布局的物流企业故事。固守国内市场也许不会错失全球化带来的红利,但不出海似乎就意味着放弃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丰富的资源配置。
总而言之,不管出海与否,物流企业都需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做出战略选择。无论坚守本土,还是扬帆远航,关键都在于如何看待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