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里的湘村丨贺华建:小源村的红色密码

编者按:百名作家、百座湘村,无数湘人、万般湘味。他们的笔下,有山野之趣,有儿时回忆,有湘村的往昔和今生……即日起,红网文艺频道推出《文学里的湘村——湖南百家写百村》专栏,推作品、推作家、推乡村,讲好湖南乡村故事,以文学赋能乡村振兴,擦亮、打造湖湘名村名片。
图片
图片
小源村的红色密码
文/贺华建
小源村
小源星火燎原。新田县东大门金陵镇小源村,与郴州市桂阳县比邻。金陵镇是新田一脚踏四市之镇,与郴州、常宁、祁阳田土相连山水交界。2023年最后一月,小源村又收获一枚“第五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荣誉。
小源村四周山峦起伏,地势险要,省道S323穿村而过,自古便是交通要冲。1934年8月,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等人率领下9700余人从湘赣根据地逐渐向南转移。主力部队,于20日从桂阳县进入新田地界,此时天将擦黑,便决定宿营小源村。一段段军民鱼水情,一个个红色故事,让小源村红了。
“那些人身穿军装,背着刀、扛着枪的,就在前面那个小山坡,只见头不见尾,黑压压地来了一大片。”对于父辈们重复的精彩故事,村民刘金才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正值夏天,村民刚刚从田地里收工回家,远远地看见大部队往村庄逼近。庄稼人哪见过这阵势,看见穿军装的,心里害怕得不得了,纷纷扔下农具悄悄摸进后龙山上躲了起来。眼尖的村民负责望风,随时通报动静。”
看到村民纷纷躲避,军官重申了红军纪律,便命令大部队驻扎村外,由小部分人进村。一部分人向村民宣传红军政策,书写标语墙;另一部分人则支起大锅安排后勤,给战士们补给。
此时,军政委员会的同志们轻轻推开虚掩的村公祠大门,他们拨亮了马灯,借着微弱的灯光,门头“丽正书斋”四个字端庄有力。当晚,他们便在刘氏公祠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
会议通宵达旦,分析形势,研究战略转移任务,对军团行动作了进一步的战斗动员,作出了穿阳明山、过零陵,择路抢渡湘江,向新华、溆浦前进与红二军团会合的决定,从而摆脱了敌人围困,取得了突围的胜利,史称“小源会议”,从而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序幕。
刘氏公祠就是小源会议旧址的革命摇篮,小源村成了万里长征途中的一块红色地标。小源会议旧址先后被认定为革命老根据地,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如今的小源村成为全国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乡村振兴”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省级文明村和3A旅游景区,一块块红色金字招牌纷至沓来。
小时候,每每路过小源村,聆听乡亲们熟悉的乡音,仿佛小源的红色故事便在耳畔响起,让我对这个村庄格外熟悉,对这里的村民格外亲切,也让我对革命红心生敬畏。
近年来,依托红色资源,建设星级旅游景区,过境公路绕村而行,升级为旅游公路。小源村从此在这份静谧中,向世人传递着红色力量,在热闹中倾诉沸腾的红色故事。
90载沧桑风雨,90年砥砺前行。红军字典、小源马灯、红色瓜蒌、红军灶等遗物遗迹成了小源村留下的一张张红色名片。传承红色基因,让小源村一跃从深度贫困村变成了乡村振兴小康村。
“红军字典”翻新篇
2010年的一天,年事已高的刘祖庭把干活的儿子刘金才叫回家,神神秘秘地掏出一本书,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喘着气说:“儿呀,爹爹恐怕是不行了,这本书和关于这本书的故事,我不能带进泥土,你听好了……”
刘金才轻轻吹去上面的尘土,翻开包裹的薄膜,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粗纸,才发现是一本泛黄的康熙字典。刘金才惊讶地听父亲一字一顿地述说着当年的故事。
那年,父亲才六岁,是为数不多暂留在村里的村民,一家老少闭门商议着要不要逃到后山哩。恰巧,门外响起了不紧不慢的敲门声。这时爷爷胆战心惊地打开门,只见几个红军战士轻言轻语地说,老乡,我们是红军,是人民的部队,想借你们的地方暂住一下,要不要得?
见来者慈眉善目,诚恳朴实,又有礼有节,爷爷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便爽快地答应了。随后,便和战士们一起收拾房间,并腾出大院给红军暂用。见有客人到,少不更事的父亲像过年一样在屋里蹦蹦跳跳。这时爷爷叫住父亲,要他给眼前这位伯伯行个礼。别看父亲小小年纪,却很懂礼貌、知礼节。立马给戴眼镜、留胡须的伯伯鞠了一个90度的躬,还说了一句,伯伯万福,同时又向所有人回了礼。红军看到眼里,喜在心里。
眼镜伯伯高兴地拍了拍父亲的脑袋,便掏出随身携带的康熙字典当作见面礼,赠送给了父亲,并嘱咐父亲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栋梁之才,报效国家。
刘金才知道了大概,接过话题:“这位‘眼镜军官’就是任弼时?!”父亲点了点头。
从那时此,刘金才的父亲把这本珍贵的康熙字典当成宝贝一样珍藏。只要有村民和生人进屋,都不会亮出来,甚至在家人面前也是偷偷摸摸地翻翻。凭借这本字典,父亲成为村里第一个高中生,成了附近为数不多,能初通文墨的“文化人”。
父亲离世后。刘金才觉得,这本“红色字典”不应该留在家里束之高阁,或许它应该让更多人认识,知道其中的感人故事,要把小源星火和红色精神传承下去。思考再三,刘金才决定把这本康熙字典捐赠给县文物所,无偿捐献给政府,让它属于国家的一份精神财富。
从此,“红色字典”的故事开始流传,像路边一朵朵红木棉,盛情怒放。
无心插柳柳成荫。2021年,已开办“红军餐厅”的刘金才,决定把自家房前的一处荒地利用起来,建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当时挖掘机施工时,只见1米多深的泥土里,似乎挖出了柴火焚烧的土灰痕迹。他连忙叫停施工,立即向县文物所的专家报告了自己的猜疑。
“红军当年在这个地方砌了灶台,我父亲还跟在爷爷身后在这里蹭了一顿饭哩。”刘金才相信自己的直觉:父亲曾经告诉他,指出了灶台的大概位置。他坚信,这里就是红军支灶的地方。
后经文物工作人员现场勘查,初步鉴定为红六军团休整时,在户外砌筑的“红军灶”遗址。
在自家荒地改造成红色教育体验基地,没想到却意外挖出了“红军灶”,这可把刘金才高兴坏了,也更坚定了他走红色道路的信心。
“红军灶,就是小源红色故事的一个活教材,我要把红军灶利用起来,让更多孩子们感受红色教育,引导孩子们传承小源精神,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
如今刘金才习惯每天穿着红军装,精神抖擞,热情招待来小源景区的游客。他开的红军餐厅就在村头对面,吸引游客驻足,生意火爆。吃上红色旅游饭的刘金才,还注册了文化旅游公司,他的红色梦,如同春天田地里的瓜蒌,越长越大。
如今,小源村民纷纷通过不同形式,或经营红军餐厅、或开办红军驿站、红军码头等,传承红色精神,追忆那段光辉的红色历史,翻开了小源村红色发展新篇章。
“小源马灯”播火种
小源村层林环抱,屋舍枇节,村后茂林密布、郁郁葱葱。这儿的山山水水,养育着朴素善良的村民。村正中一池塘清澈见底,几只鸭子,划动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小源村更显灵动轻盈。
从村口向右沿青石板路拾级而上,便来到小源会议旧址。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刘氏宗祠,又名“丽正书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一层半楼房,房内设有戏台、天井。在那个年代,这间82平方的楼房算是村舍的顶级配置了。
村民刘忠熙,便是从小听父亲诉说红色故事长大的。
军事会议结束,天色已渐露鱼肚白。连续几天的赶路,战士们已是疲惫不堪,军官便命令参会的同志就在会场和衣而眠,以便天亮顺利出发。而任弼时、王震、萧克等将领们需继续商议战事,便蹑手蹑脚走出公祠,只见往西50米一栋民居,仍有豆大灯光亮着,他们徇着灯光而去。
当时,刘忠熙的奶奶,在厢房微弱的美孚灯下纳着鞋底。军官礼貌地敲门,询问借客厅一用,让他们开个短会。奶奶虽然脚步没有踏出房门半步,但她心如明镜,不仅知道官兵们驻扎村外的事,也清楚今晚在公祠开会的事,便满口答应。这时刘忠熙父亲刘祖康回到家,知道事情原委,连忙腾出了西厢二房。
事实上,等将领们商议妥当,村头的大部队已经开拔,他们来不及合一下眼,便匆匆离开了。
第二天,刘祖康早上起床,发现了堂屋中间八仙桌上,留下一盏熄灭的马灯。想必是昨晚官兵们忘带了,他一边嘴里嘟哝着,一边连忙提着马灯径直走向村口。
他向远方望了又望,哪有部队的足迹。村民告诉他,大部队天未亮就走了。刘祖康望着远方有些失望,再看看手里的马灯已是泪眼朦朦。
从此,刘祖康把马灯视为自己的生命,平时都舍不得拿出来,更舍不得用。村里通电后,刘祖康用自己的一件衣服把马灯包裹起来,锁在了爱人陪嫁的老木箱里。后来,刘祖康把马灯交到了儿子手上。再后来,陈列室向村民征集红军遗物,刘忠熙第一个把马灯送到了这里,供村民和游客参观,还当起了红色故事的义务讲解员。
小源马灯不仅是军民鱼水情的最好见证,也是一盏指路明灯,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给人向上向善的温暖力量。
建党90周年之际,任弼时之女任远芳率“将军后代合唱团”重走父辈长征路,为小源村群众放歌,感恩村民,歌唱共产党,唱响新时代。村民们则纷纷拿出自家的鸡蛋、花生、红薯等土特产,依依不舍送别将军后代,再次演绎当年父辈与战士们的军民鱼水之情。
建党百年之际,红六军团后代怀着对父辈们无尚崇敬与怀念之情,重走长征路,追寻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小源更红了。
如今的小源村,望眼而去,红色元素早已布满了村落和街巷,红军街、红军路、红军桥、红军亭、红军广场等场所,处处飘着红。
那是小源的信念红,也是小源村民骨子里流淌的中国红。
而村内,也规划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红色影视厅、红军文化主题雕塑广场、党史长廊,为小源精神赋予了红色故事新内涵。
2021年,红色微电影《小源星火》,由小源村民参与拍摄,还原了“小源会议”的真实故事,呈现了小源星火的精神传承,成为全省党员干部的红色教育片。
2020年,小源村被列入全国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2021年成为“乡村振兴”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从小在父辈们红色故事浸染中长大的刘忠熙的儿子接过红色接力棒,回到村里,当起了义务景区讲解员,把当年的红色故事原原本本向游客宣讲。他还免费给村里孩子们培训,让他们加入到宣讲队伍中来。
他说,红色故事需要从娃娃传承,方能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家家户户的红色初心,映照着小源村如诗如画的新生活。
“小源瓜蒌”振乡村
月上树梢之时,躲藏起来的村民悄悄发现这支部队不扰民、不害民,还帮助村民干活,也就很快消除了心中顾虑,村民都陆续回到家里。
看着红军在村子空地上架着大锅煮饭,有的村民主动帮红军烧火煮饭,有的村民领着红军到地里摘辣椒,有的村民把家里的口粮也拿了出来,有的村民把自己家里的地瓜、南瓜也送给红军。
“这些当兵的从不拿老百姓的物件,村民的辣椒、大米、地瓜、南瓜也都折成了钱票。”
“家里没人,他们到鸡笼里拿了一只鸡,还在鸡笼里放了一块银圆,那个时候的一块银元好值钱,可以买很多谷子了。”村民刘春田常常听爷爷回忆。后来才知道,他家的鸡熬成了一大锅汤,专为养伤的战士食用。
刘春田小时候,还在爷爷的抽屉里见过那块银元,还看见爷爷在耳边聆听着清脆的银铃声哩。
见红军如此心地厚道诚心待民,爷爷二话不说,把地窖里储藏的百来斤南瓜和一些熟透的瓜蒌全部送给了红军。爷爷推搡着死活不肯收红军的钱,见爷爷这么执着,红军握着他的手,轻声道,老乡,你的心意我们收下了,但我们有纪律,钱票你拿着,还有这些熟透的瓜蒌我们不能要,这些都是你留的瓜蒌种子吧。
瓜蒌种子是你们这儿的主要杂粮之一,是村民和牲畜养命的生命之本,没有了种子怎么能成哩。红军说着便把几个金黄的老瓜蒌归还给爷爷。
爷爷接过瓜蒌,对红军惜民之心、爱民之切,感动得稀里哗啦。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那以后,爷爷更加珍惜瓜蒌,扎根于这块红色的土壤,在村里开花结果,又结果开花,年复一年,一茬又一茬,养活了小源村一代又一代纯朴善良的村民,也成就了小源村民勤劳、坚强的性格。
为了纪念红军的爱民之情,刘春田爷爷悄悄地留下了一只瓜蒌,把它悬挂在屋梁上,珍藏起来。爷爷把这只珍藏的红色瓜蒌交到了刘春田父亲手里,传承了一段段红色军民鱼水情。后来,红色瓜蒌捐给了村里,献给小源会议旧址陈列馆。至此,红色瓜蒌的故事在舂陵大地传开了。
红色精神,就如同小源瓜蒌一样,一根藤上结一只瓜蒌,一根藤上又结着另一只瓜蒌,像常青藤上的瓜蔓,就这样一代人一代人地传承着小源精神。
后因一场交通意外,刘春田无法外出务工,跌入人生低谷。他曾经放弃过,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父亲经常开导他,给他讲红军千难万难却拒绝瓜蒌的故事,讲父辈们战天斗地,开荒种植瓜蒌度饥荒的故事。
每一个小源人,内心里都有一束星火光芒。他咬咬牙,坚持了下来。他重新树立信心,承包一片荒山办起了养殖场,饲养鸡鸭,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后来,他又通过学习,办起了小龙虾养殖场……
经过几年的打拼,凭借顽强的精神,刘春田在村里办起了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村民把养殖搞起来。“我们传承小源精神,就像田地里瓜萎一样,村民们不仅要像瓜籽一样紧紧团结起来,抱团发展。还要像当年的红色瓜萎一样,宁愿红军吃稀喝汤,宁愿红军勒紧裤腰带,也不肯浪费村民手里的瓜蒌种。”
在刘春田的带领下,小源村流转荒山荒地1000余亩,采取“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发展茯苓、玉竹、黄精等特色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的小源村不仅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开办了环保竹炭厂,扶贫车间也设在了村里,村民在家实现务工、顾家、带娃三不误。
借乡村振兴“东风”,小源村点燃了快速发展的“星火”,壮大红色旅游产业,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的同时,大力发展烤烟、水稻和药材等产业,让土地效益倍增。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3.56万元上升到9.38万元,人均年收入上万元。
“道路修通了、村庄变美了、荒地利用了、公交车也进村了、产业发展顺了,来村里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刘春田乐呵呵地说:“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贫困村变成富裕村。”
“我们都是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我们现在过上了这样的好生活要感谢革命先烈,大家都很爱红色歌曲,编排的广场舞大多也是与红色歌曲为主。”小源村民郑大姐自发成立了“红色娘子军”广场舞队,村里老少都加入舞蹈队。每天闲暇之时,音乐起、舞蹈飞,村民喜笑颜开地踏着小源村快乐的生活节奏,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一个红色故事,就是一个红色密码。
在小源会议旧址陈列室最显眼的位置,还有一口大铁锅、簸箕、雨具,这些都是当年村民借给红军用过的,而红军灶、红军街、红军路、红军桥、红军亭、红军广场……故事有长有短。
在小源村,每一件红军遗物,都有一个生动朴素的故事;每处红色遗迹里都有战士与村民感人至深的往事;所有的故事都融进了小源村民拥军军护民的鱼水情深;每一个故事的背后,演绎着红色力量。
凭借这股红色的源泉,小源村以红色为载体,率先实现整村脱贫,成为全县第一批致富脱贫的样本村。
如今的小源,以乡村振兴为动力,凝心聚力,建设宜居文明富裕的乡村振兴的红色样本村,让游客感受新时代的红色力量。
(文中图片皆由作者提供)
图片
贺华建,湖南新田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中国纪检监察报》《湖南日报》《新湘评论》等报刊,有文字在全国性征文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