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山的日与夜:从哈密到巴里坤

多年前,我初读左宗棠收复新疆,一直有个疑问。他率大军沿河西走廊一路征战,进驻有新疆“东大门”之称的哈密后,兵锋不是直指西边的吐鲁番,而是派军先往北翻越东天山,由巴里坤绕天山北侧狂飙突进,最后从乌鲁木齐仰攻吐鲁番。
当时心中不解的是,吐鲁番与哈密近在咫尺,再往西就是乌鲁木齐,且一路无险可守,大军完全可以长驱直入,而北线则要多走数百公里路程,左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直到后来到新疆戍边,实地走过湖湘子弟当年的行军路线,方理解左公谋略布局。
图片
从外城看巴里坤古城  摄影 张佳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天山横亘在新疆大地上,形成南疆和北疆两个地理概念。新疆的行政区划也大都沿天山南北设置,只有哈密是个例外,它是唯一一个行政区划跨越天山的地区。因此,如果翻越天山,哈密是个不错的选择。在目前翻山的三条通道中,历史最悠久的当属S249省道,据考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过去十多年间,我曾数次走过这条路线。乘车从哈密市区出发一路向北,城市的楼房逐渐被棉田、哈密瓜地和零星的戈壁滩取代,道路两旁种植着硬叶榆。再往前,硬叶榆愈发稀疏,终于消失不见,寸草不生的戈壁向天际蔓延。太阳毫无遮蔽地炙烤着大地,东天山出现在远方,赭褐色山体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伟岸而孤独。
图片
十五里墩烽燧  摄影 张佳
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天山身躯如巨人般迎面而来。一座土褐色建筑从右侧闯入视野,像一个瞭望者孤零零地矗立在戈壁上。到近前察看,原来是一座叫做“十五里墩”的清代烽燧,由砂石杂以木头、枯草夯筑而成,由于迭经风沙侵蚀,表面风化严重,但形制保存完好,能清晰看到夯筑痕迹。哈密地区以干旱著称,若非如此,这样的建筑恐怕早已坍塌在风雨中。
站在烽燧下,你会瞬间明白此处的险要性:背靠天山,面向广袤的绿洲,万里烽火携军情由此入山,再被传至山的那一侧。一百多年前,离乡远征的湖湘子弟们是不是在这里点燃烽火,然后翻越天山,开启收复北疆之战的呢?
在烽燧东南方向,几座类似建筑依次排列,随着距离的增长越来越小,城市的高楼影影绰绰出现在视野尽头。“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烽燧的使命早已结束,但它们依旧昂首挺立,就像不服输的老兵。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们会不会像我们一样回忆过往,聊起当年的烽火狼烟、戎机万里,抑或是庆幸岁月承平、战火不再。
同行人中有一位颇了解当地戍边典故,他向我们介绍,哈密地区有51座不同时代的烽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好的地区。其中哈密市有19座,其余的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的巴里坤等地。作为中国内地进疆第一站,哈密不但交通地位重要,更是军事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从烽燧分布可见一斑。
除了预警敌情、传递信息等军事功能,烽燧还可以为往来使者、商旅提供补给休息,被称为长城的延伸。起始于大海的长城一路跨越山河,止步在紧邻哈密的酒泉嘉峪关。但长城到嘉峪关后并没有完全停止,而是以烽燧、戍堡、驿站等形式,沿古丝绸之路继续向西延伸。在阿克苏乌什县地区的别迭里山口,矗立着一座汉唐时期的烽燧遗址,被称为“万里长城最西烽”。
新疆独特的气候环境,不但让千年以前的烽燧得以留存,还保留了当年的物品。近年来,考古人员陆续从各地烽燧遗址中发掘出书简、文牍,让人们得以窥见古代戍边将士的酸甜苦辣,有军情战报,有日常琐事,还有未来得及寄出的家书。这头是国,那头是家,一座座烽燧,见证着中国人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
告别十五里墩再往前,就是天山南山口,正常情况下,山中应当也有烽燧,我沿途观察,最终也没有找到,大约已被战火或风雨所毁。汽车继续蜿蜒攀升,空气变得凉爽清新起来,与山外暑热的戈壁宛若两个世界。向阳山坡上散布着成群的牛羊,背阴面则是成片的针叶林。
拐过一处山坳,前方山坡出现一片开阔空地。一座庙宇立于山巅,旁边是座雕塑,天山庙到了。
山回路转不见君
S249省道行至天山庙后一分为二,由此向南北急转直下,一侧是哈密绿洲,另一侧是巴里坤草原。天山庙始建于李唐,后因清乾隆时期在此修关帝庙而得名,名虽曰“庙”,其实也与戍边密切相关,内中留有汉、唐、清等时期戍边碑刻。庙东侧立着一座高大的戎装雕塑,意气风发的班定远目视东南,仗剑而立。
在距此近两千公里外的喀什盘橐城,也有一座班超雕塑,所不同的是,那座雕塑是文官装束,就连手中握着的也是一束汉简。之所以如此,大约是因为喀什的班超是以都护身份,靠文治武功经略西域,而此处是他崭露军事才能的开始。
图片
天山庙东侧的班超像  摄影 刘李
公元73年,投笔从戎的班超随大将军窦固征讨西域,以假司马身份征伊吾,与匈奴战于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从此开始他三十余年经营西域生涯。这一年,他刚过不惑。由文入武、大器晚成,这不由让人想到同样以书生身份投身行伍的左文襄公,他早年科举屡试不中,只能闲居乡里。就在他41岁这年,在协助清军与太平军的对垒中一战成名,由此踏足行伍,终成挽大厦于将倾的朝廷柱石。
再过十多年后,左宗棠奉命进军西北,穷七年之功平定陕甘叛乱,这被后人视作收复新疆的前奏。1873年11月,他率王师进驻河西走廊最西端的肃州(即今酒泉),新疆就在前方。彼时天山南北局势几近糜烂,在天山南路,阿古柏蹂躏南疆已数年,白彦虎从陕甘逃脱后,盘踞在天山北路的阜康、玛纳斯一带,沙俄则趁机侵入伊犁河谷,此外还有英国人在背后虎视眈眈。
即便如此,也丝毫没有动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决心。到肃州后,他用近半年时间整编军队、补充给养,万事俱备,全军将士只待一声令下。不过在此之前,他还要解决一件大事,因为庙堂之上正为保东南还是保西北争执不下,也就是“海防”“塞防”之争。
就在左宗棠准备继续挥师西进之际,日寇入侵台湾,东南危机再起。此时朝廷财政拮据,无力东西兼顾,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力主放弃新疆,专心经略东南,“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并得到大多数朝廷要员的支持。
实际上,左宗棠也许比谁都更明白海防的重要性,比谁都更想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在准备进军陕甘的当年,他以闽浙总督的身份奏请朝廷在福州筹建“求是堂艺局”,即赫赫有名的福建船政学堂,后来在西北与敌人鏖战时,他还多次致信沈葆桢关注学堂建设进程。我曾专门去过福州船政博物馆拜谒,馆内的左公雕塑面朝马尾海域而立,他当时会不会想到,自己在多年后由海到陆,在万里之外的西域边陲建立不世之功呢?
左宗棠在混乱的局面中保持着清醒认识,并坚持自己的观点:集中全力建设海疆,而放弃更为漫长且情势更加复杂的陆地边境线于不顾,是不明智的。在他看来,阿古柏、白彦虎之流并不足虑,真正要防备的是沙俄,除非中国态度鲜明地收回新疆,否则沙俄必将趁火打劫占据这里,进而图谋蒙古和满洲——这就是著名的“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亦将无安眠之日”论断。
“塞防”论最终获胜,收复新疆箭已在弦。此时再把视线收回到班超,他初次经营西域时,朝堂上也出现放弃或经略的争论,是他力排众议,保王朝西北边境数十载不失。跨越漫长时空,历史在此刻形成一个闭环。
班超身后,巴里坤草原一览无余地呈现在眼前,山河辽阔,百草丰茂,油菜花开正炽,清风送来青草、松针和牛羊的气息。来自内地的游客在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中赞叹新疆之壮美。
乘车继续前行,转过一个路口,庙宇和游客消失在身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千百年来,那些勇敢而伟大的灵魂在此相逢、告别,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
青海长云暗雪山
道路在松林与草甸间曲折往复,最后终于摆脱束缚,与另一条翻越天山的S303省道(哈密—阜康)在山脚下交会。覆着绿色或蓝色篷布的大货车在路上络绎不绝,远望如一条长龙,颇有点“车辚辚马萧萧”的味道。
汽车经过口门子、松树塘、军马场,到达京新高速入口,从此往左就是巴里坤。但在这之前,我要右转前往中蒙边境。穿过狭长的伊吾河谷,抵达一个叫做“下马崖”的边陲小镇。
图片
下马崖卡伦遗址  摄影 张佳
在镇子东南方向,有座清代卡伦遗址,呈正方形分布,面积约1万平方米,据考证是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时所筑。城墙残高3至4米,南北留有城门,四角有角楼,城内房屋俱已坍塌,只留下成堆的黄土,当地人曾从中捡到箭镞和康、乾时期的钱币。
从地理位置看,蒙古草原和乃楞格尔草原在此相交,向西南穿过伊吾河谷后,就是天山北路的巴里坤、木垒、奇台等城市带,设卡驻军是必要之举。但让人不解的是,卡伦四面都是开阔戈壁,无险可据、易攻难守。在以骑射为主的西域,以这样规模的城防,如果敌兵骤至,根本无法抵挡,将士们是如何御敌的呢?
我初到此处是2013年夏天,一个烈日高悬的午后,只记得阳光下尘沙飞扬,一片土黄。如今十年过去了,遗址变化不大,长满了骆驼刺和其他不知名的野草。天空压满乌云,天山在远方层叠起伏,雪峰笼在淡蓝色岚气里,几乎与天相接,正是王昌龄笔下“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景象再现。
图片
从卡伦遗址遥望东天山——青海长云暗雪山  摄影 张佳
乌云越来越低,天际出现一抹淡黄,那是太阳最后的倔强。一位老人赶着羊群从南侧城墙下缓缓走过,远处京新高速上车辆往来疾驰。现代文明、千年游牧和古城遗址,就像互不相交的平行空间,存在于各自的维度中。
天色渐晚,从遗址回镇子途中,路边杨树下坐着两名青年,脚下散落着几个空啤酒瓶,还有几瓶尚未开封。“阿达西(朋友,维吾尔语),来点?”其中一个举起手中酒瓶朝我扬了扬。攀谈得知,他叫吾斯曼,来自乌鲁木齐,是一名地毯商人,曾到中亚和俄罗斯闯荡,“我资金不够,要不然雇些人出去(中亚),大把挣钱。”“他们经济不行,但是钱好赚……买地毯最少三米起步。”“俄罗斯音乐不错,乌兹别克姑娘好看……”他用手比划着,逐渐有些语无伦次。
“他喝多了。”吾斯曼的酒伴终于发话,我这才注意到他是一名汉族青年。我原以为他俩是朋友,其实也是萍水相逢,几个小时前才认识。汉族青年来自内地,此前恋上一位西域姑娘——他专门强调了“西域”——却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一度痛不欲生,他讲述时语调依旧低沉哀伤。
“都过去了,现在挺好。”末了,他又故作轻松地说。这次驾车沿京新高速来新疆,就当是对过去的告别,中途在下马崖暂停,遇到同样来此歇脚的吾斯曼,几杯酒下肚,遂引为知己。他们一个为财奔波,一个为情所困,机缘巧合下相逢在这戈壁深处,把酒畅饮,也算他乡遇知音了。
晚风渐停,杨树不再喧哗,连边境最常见的犬吠声也没有,只有偶尔驶过的汽车打断夏虫的清唱。最后一抹亮光消失在天际,乌云散去,一弯新月出现在半空,星星逐渐多起来。在这寂静的夜色中,吾斯曼和他的知己举起酒瓶,继续着他们的友谊。
“扬威昆仑之西”
告别下马崖,穿过戈壁与草原,终于抵达巴里坤。历史上,它最早以蒲类国身份进入中原王朝视野,因其境内的蒲类海而得名。
当时汉匈争霸于天山南路,若汉军势盛,匈奴人就遁入蒲类海周围养精蓄锐,一旦汉军势弱,他们就越过天山攻击朝廷设在哈密至吐鲁番一带的据点,掐断中原与西域的联络。因此从那时开始,这里就是历代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重要支点。
图片
从东天山俯瞰巴里坤草原  摄影 张佳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巴里坤古城得胜门下。城门对面是抚远大将军岳钟琪率队进军雕塑,他曾为平定准噶尔叛乱立下汗马功劳,得胜门就是为纪念他得胜归来而建。左宗棠先锋部队进驻哈密时,巴里坤是新疆为数不多还控制在朝廷手中的据点之一。按照“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部署,他留下一部分军队固守哈密,监视吐鲁番之敌;随后分兵翻天山,出巴里坤,沿古城(今奇台)、阜康一线攻击前进;再由最精锐的刘锦堂所部急袭乌鲁木齐和玛纳斯,得手后集中兵力回击达坂城、托克逊,最后与哈密驻军会师于吐鲁番。
这段进军路线,看似多绕了一大圈距离,实际上是收复新疆之战极为关键的一环,包含着左宗棠对全盘战局的考量。从战术层面看,南疆的阿古柏势力相对强悍,北疆白彦虎叛军残部战力相对较弱,并且在左军打击下早已被吓破胆。先集中力量剿灭白匪,肃清北疆,既能解决后顾之忧、集中力量对付南疆顽寇,又能占据沿线重要军事据点,阻止俄军趁机继续东进,免生其他事端。
因此,此战不但不容有失,还必须干净利落地歼灭全部敌人,吐鲁番就是决定战略意图能否实现的关键点——它恰好处在连接南北疆的交通要道上,若直接进攻此处将可能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敌人主力、包括白匪所部向南逃窜收缩,给后期剿灭带来困难,要么清军到此分兵,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而左宗棠的进军路线,先从北路进攻,占领吐鲁番敌人逃往南疆的必经之地托克逊,以关门打狗之势将阿古柏在该区域的主力一举歼灭,大大减轻了后期作战压力。
图片
东天山位置及左宗棠进军路线图:蓝色线是左军沿天山北路进军路线;红色线是收复乌鲁木齐后,留守哈密部队东西夹击进军路线。  供图 张佳
从战略上看,左宗棠除了要收复丢失领土,更意在通过此战重树国家的军威。他相信,将士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沙俄能否信守承诺归还伊犁,而只要能重振军威,就算在遥远的西域,也会让列强得到震慑。
这在后来的军事进展中得到证明。吐鲁番之战后,刘锦堂继续率所部向前挺近,一路势如破竹,仅用95天就肃清南疆全境。英俄两大帝国甚至来不及做出反应,左军就已经取得完胜。一时间朝堂震动,盛赞左公取得自乾隆时代以来最显赫的战功,就连欧洲人也为之侧目,在舆论上大肆报道。不由让人想起两千年前,汉军进入费尔干纳远征匈奴之战,“扬威昆仑之西,扫谷吉之耻……万夷慑伏,莫不惧震”。
新疆之战虽没有真正让“万夷慑伏”,但也让觊觎新疆已久的英俄认识到左宗棠麾下这支队伍强大的战斗力。随后,他携新胜余威,摆出武力斗争的强硬姿态,配合谈判桌上的较量,终于收复了伊犁河谷。自鸦片战争后,列强肆意侵占中国领土,如今能让沙俄把吃到嘴的肉吐出来,可谓19世纪中国绝无仅有的“得胜”。
图片
巴里坤古城外的麦田和土地庙  摄影 张佳
沿得胜门往右有一条步道,供游人和市民往来散步、观瞻,背后城墙上裂缝和窟窿不断。一位导游正向游客们讲述岳钟琪、左宗棠,却又语焉不详。就像这千疮百孔的古城墙一样,在时光的冲刷下,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慢慢斑驳在岁月里。
顺着城门洞往前走,穿过瓮城后可直达城外,视野顿时开阔起来。昔日的战场如今是成片的麦田,在烈日照射下,散发出充满生机的清香。麦田旁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土地庙,庙门紧闭,不见香火痕迹。
几只燕子从城头掠下,欢唱着飞过土地庙,在天空与麦田间高翔低徊。城墙将城市的喧嚣挡在身后,东天山静静立在远方,大地又恢复了它原本的模样。
张佳
责编 杨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