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杜范故里寻文脉

潮新闻客户端 林允华
图片
暮春四月,气候宜人。月末,应诸友相邀,来到了史称南宋第一贤相杜范的故里杜家村,探寻这块延绵千年的文脉神灵之地。
杜家村,位于秀丽的黄岩永宁江北岸,翠屏山南麓。这里山清水秀,绿荫遮天;祠堂、寺庙、农舍相依;河流、田园、工厂交叉,让古老的耕读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在此相叠,展现了历史文化的无缝衔接。
清献祠堂是这座古老村庄文化传承的核心,集中了先贤们许多感人的传记。那天是个平常的日子,但祠堂内早已香烟缭缭,好多善男信女在顶礼膜拜。经问得知,这里每日如此,若遇赶考时节则更盛。
据史载,杜范,字成之,号立斋,谥号清献。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中进士,先后在金坛、婺州、安吉等州县为官,绍定三年(1230年)调入京城,历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终官右丞相兼枢密使。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十月二十五日,杜范诞生在黄岩杜家村。据明万历《黄岩县志》“永宁江”条记载:“旧传,宋杜清献出生时,澄清三日,因名澄江。”说是杜范出生那天,浑浊的永宁江水忽然澄清如练。
图片
黄岩永宁江。据CFP。
“江水清,圣人出”,迄今为止,杜范仍是黄岩千年历史上官职最高者。杜范一生忧国忧民、励精图治、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为南宋一代贤相。在杜范祠堂,在杜家村,留下了许多杜范为官清廉的记载和传说,事迹十分感人。
杜范生活俭朴,自己的俸禄大部分用于救济贫苦百姓。相传有一富户拜访杜范,时已中午留饭,仅有葱羹麦饭招待客人,富户怒而告辞。杜范作诗相送,“葱疗丹田麦疗饥,葱羹麦饭两相宜。请君试上城头望,多少人家午未炊。”此被后人称作“葱羹麦饭”的传说,在当地百姓口口相传中流传至今。
杜范为官,安贫乐道。他在任宁国知府时,见灾民啼饥号寒,主动捐出自己俸禄的同时,规劝富户发粮,以拯救百姓于水火。他为官30多年,家中田产未进一分,老家房屋十分简陋。他日夜操劳,生活清苦,仅当100多天丞相,就累死在相位,终年64岁。后被皇上追封为“少傅”,谥号“清献”。
两袖清风存正气,一生长为国家忧。杜范精于理学,认定一个“实”字为终身受用,自戒并示诸子“用拙巧莫尚,持静动攸宗”,“戒哉骄之盈,外强中空空”。他认为,“形天地间皆实理也,理不实则隳,事不实则坏,人不实则危。”一生始终不离“实”字,将其当作人生座右铭。
杜范自幼酷爱读书,在杜家村流下了许多杜范少年读书的故事和读书处。其中,杜家村北面的灵岩洞,就是少年杜范读书之地。此洞处在紧连翠屏山的灵岩山腰,高大宽广似石室,面对六潭流水,洞上方有朱熹所书“寒竹松风”四字。明中叶礼部尚书黄绾赋诗《石室》于洞口勒石,字迹依稀可见;明国子监祭酒谢铎的《桃溪净稿》,有《游灵岩谒杜清献公读书处》诗,均记下当年杜范石室读书的事迹。
杜家村文脉源远流长,早在杜范之前,这里就有台州之首中进士杜垂象,著名思想家、南湖学派杜烨、杜知仁兄弟,以及著名孝子杜谊等一批有影响的文人;而在杜范之后,又涌现出抗元英雄杜浒,著名学者杜烨等名人。元时为避元兵之乱,杜姓后人全部从杜家村迁往各地,从此杜家村没了杜姓后嗣。
杜家村虽然没了杜氏后人,但我们在寻踪中,明显感觉到杜家村的文脉仍在。你看那方圆百里络绎不绝前来拜谒的人群,你听那蜿蜒曲折滔滔不息绕村而下的流水声,还有那杜家村人对先贤的呵护敬畏之心,不正是千年文脉在跳动吗?
壮哉!杜家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