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胶东大地,保障资源安全——写在山东省地矿局核工业二七三地质大队建队30周年之际

过去一年,我们走过茫茫戈壁、御风而行;过去一年,我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过去一年,我们穿梭在烟台大街小巷、山山水水,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这是今年2月底,山东省核工业二七三地质大队《二七三人走山海新春特辑》对2023年工作的回顾,画面质朴感人、充满力量。
二七三人这场山海之约,已经走了30年;但这支从赣南红色热土生长起来的队伍,又不止走了30年……
图片
二七三大队郁都陶瓷土矿项目,队员们针对矿区的地质要素进行详细记录和绘制。
溯本求源。这支队伍是从原核工业华东地质勘探局二六二大队划分出来的,是新中国较早的铀矿地质队之一,向国家最先提交第一个铀矿床,正式提交铀矿工业储量居全国第一。后因矿业发展战略需要,从1988年5月起,分批抽调部分人员从江西赣南地区进驻烟台,于1994年正式建制,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放射性环境调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矿产资源勘查以及测绘地理信息和水土气检验检测等工作。
回望30年,这是二七三人爱国奉献、成果丰硕的不凡历程。他们坚守地质报国使命,在省内积极推进深部战略性矿产勘查,省外深入戈壁开展新区找矿。深耕胶东半岛,实施金矿勘查项目50余项,在栖霞市台前—陡崖断裂带取得了重大突破,让栖霞金矿“只见星星、不见月亮”成为历史,累计提交大中小型金矿床10余个,发现较好的金矿点30余个,提交金矿资源储量超65吨。加强多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勘查工作力度,山东省栖霞市柳连河地区钼矿调查评价等项目有序推进,完成陶瓷膨润土、饰面用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勘查项目20余项,提交大中小型非金属矿床10余处,累计提交非金属矿资源储量超1亿吨,为烟台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资源保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内蒙古、河北等地,实施多个金矿及铜金矿勘查项目,为推动重要矿产资源增储上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回望30年,这是二七三人开拓创新、服务社会的不凡历程。他们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扎根烟台,积极服务山水林田海岛湾一体化保护修复,完成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余项,修复治理破损山体约15处,修复治理破损山体面积约164公顷。积极服务绿色矿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技术服务模式,先后为100余家矿山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打造地质勘查、开发设计、采矿权办理、绿色矿山建设、矿山动态监管等一站式全链条“矿保姆”模式。积极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为万华烟台工业园、中广核招远海上光伏等一批省市重点项目提供测绘、检验检测、调查评估等地质技术服务工作。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承担了栖霞市唐家泊镇旅游地质调查,开展以特色地质调查、地学研究、地质遗迹、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多要素组成的“地质+旅游+文化”特色地质文化镇(村),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回望30年,这是二七三人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的不凡历程。他们坚守“核工业”建队使命,在胶东地区围绕中生代盆地周缘开展铀矿找矿工作,实施了省内第一个铀矿部省协议合作项目,提交小型铀矿床1处,实现了山东省铀矿勘查新突破,科技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坚持科技引领,成立省地矿局放射性地质重点实验室和铀矿找矿创新团队,开展铀矿成矿机理研究,形成山东省铀矿勘查一套较完整的地、物、放射性等综合信息数据资料,填补了省内铀成矿研究空白。
图片
二七三大队内蒙古乌拉特后旗陶勒盖金矿项目现场,钻机在运转作业。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当下,春暖花正开,我们脚下的土地又传来二七三人走山海的铿锵足音:在栖霞市三宿夼矿区金矿勘探现场,钻机轰鸣;在福山区吕家村金矿深部及外围勘探现场,他们正在编录岩心;在内蒙古陶勒盖、红山金矿勘查一线,戈壁滩踏勘忙……
三十而立,意气风发;三十而立,勇挑重担。“新征程上,我们将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对标对表新时代英雄地质队建设十项标准,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服务地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再立新功。”山东省核工业二七三地质大队党委书记、队长戴长国表示。
作者:杨颖 郑嘉浩 赵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