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濠头移民新村的甘甜生活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周蕾 通讯员 朱爽生 郴州报道
在时光的河流中,中国乡村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其间点缀着无数璀璨的明珠——移民新村。它们是田野中的宝石,为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汝城县濠头移民新村,以其独特的蕴涵光彩,坐落于濠头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新建的地标性建筑群沿着蜿蜒的公路拔地而起,与历史悠久的濠头墟形成鲜明的对比。
濠头移民新村,一个规模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汇聚了庙前村、宝沙村、樟溪村、濠头村等十个行政村的搬迁群众,共计八十九户三百六十人。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代表着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转变,每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在这个新村,不仅见证了乡村的巨变,更感受到了国家对贫困地区人民的深切关怀与支持。
图片
汝城县濠头移民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濠头乡,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这里有着红军楼、何举成故居、庙前革命老区等众多红色文化遗存。这些红色遗存,不仅是濠头乡革命历史的见证,也是移民新村崛起的见证。它们提醒我们,这片土地上曾有过的艰辛与奋斗,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与繁荣的未来。
在“十三五”的脱贫攻坚征程中,庙前村被定为汝城县的深度贫困村。七百三十位村民,如星辰般散落在四万亩的广袤山林中,八十七个自然村星罗棋布。村部与乡政府相隔二十五公里之遥,而最边远的农户,更是需要跋涉十五公里才能抵达村部。初到此地,只见村内道路狭窄而崎岖,电力供应不稳,饮水质量堪忧,通讯网络和电视信号均告空白,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还有部分些居住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地方的村民。
自然,庙前村也成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最多的行政村。如今,三十二户一百四十人已迁入濠头移民新村安置点,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安置点内,孩童们在宽阔的巷道中尽情嬉戏,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空中,如同春日里的清脆铃铛,悦耳动听。老人们则三五成群,坐在门前,悠闲地聊着天,享受着宁静的晚年时光。
在安置点的一隅,琉璃瓦片如同宝藏般整齐地堆放着,它们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而这些瓦片是属于何学良的。何学良,庙前村雪兴组的村民,一个七口之家的顶梁柱,他的肩上扛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年迈多病的父母,三个求学的孩子。生活的艰辛,曾让他的家陷入极度的困境。2015年,何学良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命运的转机随之到来。
驻村工作队走访,深入了解,为何学良一家量身定制了帮扶计划,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落实。随着“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春风吹拂,何学良的家迎来了新生。他感慨道:“过去,我们居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取水不便,就业无门,孩子上学艰难,就医更是要跋涉十几公里。而今,搬入安置点,便民超市、药房、学校一应俱全,生活变得如此便捷。”
图片
阅览室
搬迁后的生活如何继续?这是每个搬迁户心中的疑问。何学良用他的行动给出了答案。他的目光投向了古建筑市场,特别是琉璃瓦的需求。面对技术的空白,他通过安置点提供的技能培训,掌握了安装琉璃瓦的技艺;面对资金的短缺,他借助工作队的帮助,成功申请到了十万元的扶贫贷款。一切准备就绪,何学良迅速投身于琉璃瓦的销售,并很快组建了自己的施工队伍,带动了包括李有前在内的六名搬迁户就业。
几年的奋斗,何学良不仅带领家庭摆脱了贫困,更实现了致富的梦想。人均收入从不足一千元跃升至搬迁后的一万多元。他常常满怀感激地说:“没有党的关怀,就没有我家的今天;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美满。易地搬迁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点亮了我们的未来。”
2023年,为了增强安置点的治理效能,当地政府利用一套闲置的空房装修一新,置办了桌椅板凳、电脑等办公设施,将濠头社区与移民新村安置点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合二为一,共同在此办公。这里不仅是安置点行政的枢纽,更是服务的温暖港湾。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活动中心相继成立,集办公室、阅览室、活动室、一站式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为搬迁群众的社区融入铺就了坦途。
面对安置点饮用水源的短缺,当地政府主动作为,通过发展改革立项,争取到八百二十万元的以工代赈资金支持,濠头移民新村的安全饮水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之中。这一举措,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预计将为他们带来二百四十万元的劳务收入,增添了生活的一份甘甜。
图片
一站式服务
在安置点的旁边,两座新的楼房正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据濠头移民新村的开发商——汝城县五洲房地产公司的负责人朱保忠介绍,为了丰富搬迁群众的购物选择,其中一栋将被打造成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而另一栋则计划建设成为商住酒店,以促进当地的红色旅游业发展。
有了高质量的服务与管理,加之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有理由相信,濠头移民新村的搬迁群众将开启一段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旅程。他们的生活,定会如诗如画,越来越红火。濠头移民新村,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正以它独有的方式,续写新时代的移民幸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