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屋 | 揭秘“降水星”的独门绝技

一、盲盒屋
给大气降水做“CT” “精确把脉”台风暴雨
揭秘“降水星”的独门绝技
5月1日,劳动节这天,我国发射的风云三号G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降水星”,正式上岗啦!
作为一颗气象卫星,为什么它被称为“降水星”?它又身怀哪些独门绝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图片
风云三号G星
中国首颗、世界第三颗“降水星”
2023年4月16日,风云三号G星成功发射。
风云三号G星,是我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
它主要用于降水气候学研究,以及灾害性天气降水的监测。
它能提供全球中低纬地区的降水三维结构信息,因此,它又被称为“降水星”。
它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业务的国家。
降水的全球观测,特别是三维结构的观测,一直以来是气象探测的一个难点问题。
“降水星”的正式“上岗”,让我国降水的全球观测能力和三维结构探测能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也是继美、日联合发射专用降水测量卫星之后,中国发射的国内首颗、国际第三颗降水测量气象卫星。
“试用期”表现优异,四项考核“过关”
风云三号G星发射至今,已完成超过6个月的试运行工作。
在试运行期间,星地系统运行稳定,在卫星平台、星上载荷、卫星测控等状态正常的条件下,数据接收、数据处理、产品分发和数据存档成功率等,四项考核指标均已达标。
它不仅为我国的大运会、亚运会等气象服务保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还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了服务。
比如巴基斯坦的洪水,巴西强降雨,也门强降雨的监测,都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数据支撑。
风云气象卫星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一套完整气象卫星系统。
自1988年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升空以来,我国成功发射了两代四型共21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9颗在轨运行。
经过多年发展,风云气象卫星目前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国际领先。
“降水星”有哪些独门绝技?
降水是全球水循环中的重要过程,降水量多少、降水时间、降水地点分布的不同,都会极大影响我们的生活。
对于降水信息的获取,传统上主要通过雨量计、地基雷达等手段。
但由于地面设备配置数量有限,而且分布不均,难以获取大范围、高空间分辨率的地面降水信息。
风云三号G星搭载了我国首套“空中雨量计”——双频降水测量雷达。
它具备自上而下获取三维结构信息的能力,就如同对大气降水进行“CT”扫描,可获取更精细的降水信息。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降水的高精度观测,它就像一只高灵敏、高精度的“千里眼”,能获取台风内部温湿结构、台风强度、台风影响区降雨强度等关键信息,预测台风未来发展情况,对台风暴雨“精确把脉”,从而为人类防灾减灾服务。
二、汉堡堡
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机器人惊艳亮相
人形机器人将给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让机器人进入家庭,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这是机器人开发者的终极梦想。
近日,全球首个纯电驱、可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在北京惊艳亮相,让我们实现这一梦想又靠近了一步。
“天工”通体灰黑色,身高1.63米,体重只有43公斤,能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奔跑。
图片
可以编组跳舞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与国外机器人产品往往是屈膝行走,或者“鸵鸟式”行走不同的是,“天工”的步态更加拟人和自然,而且更节能、负载能力更强。
其实,人形机器人现在已经在部分领域得到应用,其中最多的是用在航空航天领域。
机器人主要用于取代人类执行危险和复杂的操作,确保宇航员的安全,并提高太空任务的效率和成功率。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创新和突破,使得人形机器人能更准确地理解人类语言,识别环境信息,并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和行动。
未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将会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自主性和智能化水平。
在家庭中,机器人可以承担家务劳动,比如替我们打扫卫生、做饭、照顾孩子和老人等。甚至它能理解家庭成员的喜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据专家预测,5年之内,我们就能看到人形机器人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
至于人形机器人何时能够进入家庭,大致要分为两步走:一是实现情感交流的陪护陪伴功能,二是实现做家务功能。
展望未来,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表现,最后将会和手机、电动汽车一样“一统天下”。
由此我们不难设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养老等问题,也就不再是难题。
有了像人一样“智能”,而且比人更“听话”的机器人,我们就不用担心老了以后没人照顾了。
但假如机器人进入家庭,能像真人一样为我们服务,人类除了享受生活,还能做什么呢?会不会有些无聊啊?
三、魔卡荟
智慧达到了新高度?
猩猩竟会用药草治外伤
红毛猩猩的高智商水平早已得到公认,但最新研究表明,这种灵长类动物还有另一项技能:使用药草。
研究人员在追踪一只雄性苏门答腊猩猩时,发现它的面部有一道新伤口,3天后看到它正在咀嚼一种藤本攀援植物的茎叶,然后用手指将口中的植物汁液直接涂抹在面部伤口上,还用咀嚼过的叶子涂抹整个伤口,直到完全覆盖伤口为止。5天后,它面部伤口就闭合了,几周后伤口愈合,只留下一个小疤痕。
图片
面部有一道新伤的猩猩。
研究人员称,猩猩使用的这种植物有抗菌、消炎、抗真菌、抗氧化、止痛和抗癌等特性,这种植物和同类的藤本植物在传统医学中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
悄悄话:建议研究人员一定要弄清,它到底是向人类学的,还是自学成才?千万别让《猩球崛起》成为现实!
我国科学家发现
新物种北盘江凤仙花
最近,我国植物学家在贵州北盘江流域盘州市境内进行科考时,发现凤仙花科植物的一个新种类。研究人员以其发现地把它命名为“北盘江凤仙花”。
图片
北盘江凤仙花
“北盘江凤仙花”花黄色,花期每年10月至11月,果期11月至12月。到目前为止,只在贵州西部发现5个野生种群分布点,它们生长在海拔1300米至1500米的山谷潮湿地,共有约5100株。
5亿年前的螳螂虫
竟然是这个模样!
螳螂是一种常见的昆虫,但你知道5亿年前的“螳螂”,是什么样子吗?
不久前,研究人员使用先进的显微CT扫描、三维建模和虚拟解剖技术,还原了5.2亿年前生物群中的长尾螳螂虫面貌。
图片
长尾螳螂虫
三维模型清晰地显示了长尾螳螂虫细长的躯干由13个体节组成,尾部呈长棒形,末梢有细刺。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头部有6个分节,即附着有一对柄状复眼的前骨片、有着一对大附肢的体节,以及4个各具一对双支型附肢的体节。
悄悄话:其实,这种“螳螂”,跟现今的螳螂毫不相干。研究人员推测,它很可能是蜘蛛或蝎子的祖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