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追光者——记南方电网宣威供电局阿都供电所职工孙运韬

宣威市阿都乡的偏”和“远”是出了名的。这个一度被列为全省20个边远民族特困乡之一的地方,即便在全面脱贫、走上振兴道路的当下,依然留不住太多的人。
“出去打工、做生意,比留在村里更容易挣到钱。”村里的一位年轻人告诉记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人渐趋远离的山乡,却让一个外来电力工人深深扎下了根。
2012年,南方电网云南曲靖宣威供电局职工孙运韬来到阿都供电所,自此,这里便成了他的“第二故乡”。11年间,他的每一个春节都在工作岗位上度过;172个自然村,每一个村都有人知道,供电所有个用电靠得住的“孙大哥”。
但凡有线路经过的地方,都有他来往无数次后沉淀的足迹;只要有人居住的山间村落,都有他为“光”和“暖”奔波后留下的身影和故事……
图片
艰苦环境
山有多陡?“在离家几百米的山上装好一口袋洋芋,顺着地埂一扔,就能滚到家门口。”80多岁的张机照调侃着说。
所有去过阿都乡的人,都能体会到老人的这一“虚言”“不虚”。处于滇黔交界处的阿都乡,境内全是高山峡谷。全乡120多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几乎找不到一片能与“平整”相符的土地,村民的每一次耕作、出行,都要在陡坡狭道上攀爬。
在阿都乡运维、抢修电力线路,注定举步维艰。由于山高谷深,很多地方看着不远,但走下来往往需要三四个小时。在线路巡视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从一基杆塔走到邻近的下一基杆塔,往往需要半天时间。
2021年,在俄科湾子查找10千伏阿都线支线故障过程中,孙运韬与浦绍辉等三人,利用无人机发现断线故障后,早上10点开始前往3公里处的故障点核实,结果,直到晚上八点半才返回出发点。
阿都乡不仅山高坡陡,还有不少人迹罕至的无人森林,加之通信讯号不好,稍有不慎就会迷路。
2016年,上级打算对10千伏阿都线进行改造升级。前期勘察的一天下午4时,2组设计单位人员在梯子崖分开开展勘察工作,说好6时在银厂养殖场会合。结果直到6时30分,守候在银厂养殖场的孙运韬,还不见勘察人员的踪影,拨打对方电话没有信号。预感不妙的他立即联系村委会,在村里挑选了9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骑着摩托车、拿着手电筒前往搜救。一直找到凌晨12时40分,孙运韬才拨通了对方的电话,此时的勘察人员只知道自己身处大山中,不知道所在的具体位置。孙运韬组织所有搜救人员集中手电筒光束,让走丢的勘察人员识别。直到夜间1时30分,才在大山中与走丢的人员会合。
图片
辛勤运维
今年,孙运韬迎来了相对舒适的春节,5条10千伏线路均未发生跳闸,在供电所值班的他,除了几起户表报修外,基本没有繁重的抢修任务。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在阿都干了十几年线路运维工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一个节日。”
孙运韬的轻松,源于电网建设的有力有效。11年间,全乡10千伏线路,从1条增加到了5条;变压器从91台增加到169台;春节前,35千伏阿都变投运,终结了该乡没有35千伏变电站的历史……
在阿都电网的发展与蜕变的过程中,孙运韬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抚今追昔,他的职业生涯中饱含着沉甸甸的过往。
孙运韬刚到阿都时,何家冲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个村,跨越深沟的10千伏阿都线,两棵电杆的档距足有300多米,远超上限160米的标准。每逢下雨下雪,线路大概率停运。尤其是雪凌天气,处于风口的电杆都会敷上厚厚的冰层。每当这个时候,抢修人员除了沉重的工器具外,还要抱上枯草或玉米秆子,点燃后融冰。
图片
2021年除夕夜,10千伏阿都一、二回线都因下雪跳闸,孙运韬等连夜巡线。
巡线路上,风急雪大,手电光下的人影模糊,潇潇风声让每个人说话都要放开嗓子喉,加之山高坡陡、道路湿滑,巡线队员分为几个小组,相互拉扯着爬山。几个小时后,所有人的衣服都湿透,冻僵的双手连拿登山棍和手电筒都感觉不听使唤。
当夜,仅仅孙运韬参与巡视的10千伏阿都二回线,就找到30多个故障。
当回到供电所时,断电数小时的热水器已经放不出热水,巡线员不仅不敢奢望洗热水澡,连洗脚都是用冷水。而第二天,等待他们的又是繁重的抢修工作。
去年7月,10千伏阿都二回线127支线出现绝缘子故障,孙运韬等从故障发生后的下午6时开始巡察,通宵达旦彻夜未眠,一直到次日中午11时,才在增坪村附近发现故障。
同年10月,也同样是10千伏阿都二回线,线路因暴雨滑坡突发倒杆断线。也是孙运韬等人,从早上8时就出去巡维抢修,一直干到次日凌晨5时20分,才完成抢修恢复供电。
图片
留下深情
11年的追光历程,让孙运韬成为阿都乡的电力“活地图”,每一条线路、每一台变压器、每一户家庭,他都了如指掌。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于外人是惊叹;于他,却是“家常”。采访过程中,性格谦虚的他,不愿述及曾经的艰辛和不易;身边同事讲述完那些惊心动魄的经历时,他只微微一笑、风轻云淡。
看淡艰辛的背后,是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自幼在普立乡农村长大、亲历过山间黑夜的他。对于老百姓的停电之苦,有着切身地感受。正是这种感受,让他面对每一项工作时,内心都充满温度和热度。
投入真情并取得成效的付出,都会让人收获欣慰和喜悦。孙运韬也一样,只是他在收获欣慰和喜悦的同时,也收获了群众的款款深情。
如今,走在阿都乡的每一座山每一个村,孙运韬都会迎来群众亲人般的问候和招呼,在这些老百姓中间,都有关于他的不尽故事。对阿都人而言,孙运韬不仅仅是供电所的职工,更是“土生土长的阿都人”。
图片
黑崖村的陈朝举是位终身未婚的老人,然在老人心中,他并不孤独,因为孙运韬是他比亲戚还亲的“干儿子”。
2013年,刚到阿都不久的孙运韬到黑崖村抢修线路,休息间隙,和偶然路过的陈朝举攀谈起来。得知老人家中经常会停电的情况后,孙运韬随着老人来到家中,看到满屋子被炊烟熏黑、线路凌乱的情况后,孙运韬当即表示要帮老人整改。
次日下午,自己掏钱买好绝缘线后,孙运韬再次来到老人家中,把屋里线路全部更换并规范安装。
自此而后的好几年,老人家中再没出现用电问题,而孙运韬到老人家中的走动却频繁起来,每当节日或到村中巡视线路的空余时间,他都要找老人聊聊天,帮助老人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以至村里把孙运韬误认为老人的亲戚。
合庆村的李春达,一直把解决用电问题寄托在孙运韬身上。在孙运韬的供电服务网格联系点变更到其他村子数年后,老人还会习惯性地给他打电话。
曲靖融媒记者 杨紫羽 通讯员 杜明彦 王颖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