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首设问手法的古诗词

图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代十国·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本是痴情人,错投帝王家,他的性格本来就不适合做政治家,而南唐的军事力量也根本不能与宋朝相提并论,所以他当了国君以后,只能在向宋朝称臣纳贡的情况下,苟安于一隅之地。
975年,赵匡胤的大将曹彬攻破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李煜投降,被押送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封为违命侯,后来改封为陇西郡公。
李煜醉生梦死,委曲求全,过着屈辱和贫困的软禁生活,门前有人守卫监视,别人不得进内与他相见。这时,他痛苦、悔恨,在写给金陵旧宫人的书信中说:“我在这里生活,只是日日夜夜用眼泪来洗面罢了。”
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勾起数不清的往事(你们)知道的又有多少!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富丽堂皇的宫殿,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吧,只是自己与所怀念的人已没有旧时的容颜了。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奔流不息。
李煜把家国之痛、伤今忆往之情,充分表达在他所写的词里,在艺术上取得了高度成就,词作之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虞美人》。
但也正是这首词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太宗听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杀心顿起,你李煜不仅不感谢大宋保全你性命,整日沉迷创作怨词来悲天悯人,居心所在?
于是,在李煜生日时,借其弟赵光义之手赐给李煜一包牵机毒药,一国之君也好,千古词帝也罢就这样消失于人世间。
图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已经有两年了。
适逢中秋节,他约了几个客人在新筑成的超然台上饮酒赏月,席上听人说他将调官到别地,不免感叹自己的生活动荡不定,好像夜里时时惊起的鸟鹊不能安然一样。
苏轼通宵欢饮,醉后写下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情怀以及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跟弟弟子由分别已有五年时间了。那时苏辙在济南当小官。两个同在山东,相隔不远,但在古代交通不便的环境下,只能是咫尺千里,自从出京以后,他和弟弟各自在异乡为异客,不能像过去那样亲密无间地话家常了。
天上什么时候有了明月?举着酒杯向苍天询问。浩瀚苍穹中,天上仙人们的宫殿,今夕又是何年呢?
我本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琼楼玉阁里自己不胜凄清与寒冷。在明月的照映下婆娑起舞、与清影为伴,天上寂寞的生活又怎么能比得上人间呢?
安居人间的此时,月光照着屋中的不眠人。我本不应有什么遗憾,可为什么月亮在亲人离别后仍旧这样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事情就难以十全十美,那又何必悲伤呢?
但愿人们情谊长久,即使相隔千里,仍能共赏这一轮明月。
最后这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天下所有人,包括自己兄弟在内的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真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林语堂先生曾不无赞赏地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词,那些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句,都是他对弟弟的情意。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是为子由而写的,因为受了委屈,想找弟弟寻求安慰。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也是为子由写的,因为自己要去凤翔赴任,弟弟有伤感,安慰弟弟。。。
苏轼一个经过“官方认证”的“宠弟狂魔”兄弟两个的来回的佳句诗篇无数。
图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作于新婚后的宋崇宁元年(1102)。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实是化用了唐韩僵《懒起》而来“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词开篇首句写“昨夜雨疏风骤”,为下文“绿肥红瘦”埋下伏笔,亦借以烘托心境的失衡。次句写“浓睡”仍不能消除“残酒”,则意味主人公昨晚曾借酒浇愁。
此愁何来,并未明言,但造成悬念。接下以女主人公与“卷帘人”对话的形式展开词意。
醉酒酣睡的闺中才女在迷糊中听得窗外风雨之声,想来这狂风骤雨必定是席卷了一夜,虽然她心中惦记着庭院里开得正绚烂的海棠花,却由于酒醉无力而又陷入了沉睡。
天明之时,鸡啼声唤醒了她。尚未睁眼,庭院中的海棠便涌上心头,奈何昨夜残酒未消,神志未清,身体更是慵懒无力,幸而一旁侍女正在卷帘,她便问侍女:“院子里的海棠花是否还好?”
侍女漫不经心答道:“海棠花依旧绚烂。”
李清照眉头一挑,引出她强烈的反驳:“你可知道,帘外海棠此时定然已经是绿叶繁盛而红花凋零了。”
“知否?知否?”叠语甚妙,不满情态宛然可见。而终篇的断语,不仅形象地勾勒出暮春时的自然景象,而且又流露出浓郁的惜春之情。
不可不钦佩李清照那颗敏感而灵动的心,那时的她无忧无虑,却能够轻易地捕捉点点滴滴的忧愁与伤感
词不仅惜春,亦有女主人公自惜之意。词人虽是新婚,但亦由海棠之“瘦”而想到自己红颜易老,何况夫婿又身在异地,自己独守空房,心有千千结,情有万万缕,难免有虚度光阴之忧。
图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这方塘仅有“半亩”,面积不大,它像一面镜子,一望尽收眼底。白居易有诗云“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闪烁浮动,情态毕现。
面对眼前这一湾池水,为什么会如此澄明清澈,光可照人呢?诗人自己作出了回答:那是因为水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朱熹通过对“半亩方塘”的生动描写,和“源头活水”的精彩议论,从“观书”中悟出了哲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知识学问。只有不断地补充、更新,才能提高、长进;只有笃志好学、孜孜不倦,才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之谓也。
图片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更多诗词类文章可以关注我们:荔枝姑娘诗词赋(微信公众号同名)
创作不易,喜欢的话,请关注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