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七问:有哪些还不太靠谱的事?

很多人可能万万想不到,目前肠道菌群研究其实是“粑粑菌群”研究,也就是针对便便里的微生物的研究。全球的肠道科学家,正前仆后继地在粑粑里挖宝,希望实现让人类和动物更健康的目标。
一批又一批的顶尖成果就是这样取得的,但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bug,那就是便便只是在消化道最末端排出来的“终产品”,消化道(包括其中的肠道)很长,每一段里的微生物都是跟便便里的一样吗?
2020年11月18日,王军军、魏泓、赵江潮三位教授领衔,在 Microbiome 期刊发表文章说,猪里不同肠段的微生物物种截然不同,定植能力和功能也都不同。
图片
用猪去做研究,伦理要求比人低很多,甚至可以“杀猪取菌”;而针对人的研究,则严重受限于取样,除了极少数利用大体捐赠者或犯罪现场标本做的,几乎取不到粪便之外的样本。
事实上,能在人肠道原位取样的方法,刚刚于去年(2023年)在 Nature 和 Nature Metabolism 上被报道,其实也只能在4个位点取到样本。
图片
即便以后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在肠道里随意取样,但也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菌群在肠道里是高度变化的,采到的样本只能代表采集那一时刻的样子,就像相机快门按下,只是一张照片,而不是动态情况。
事实上,菌群跟你一样,会随着生物钟而改变。
图片
因此,我们绝不能否认之前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意义;但同时也要意识到,99.99%的研究取的是便便样本,是有局限性的,可能带来许多不靠谱的结论。
此外,还有一些重大关键问题仍旧没有解决得很好,比如,健康的微生物组到底长什么样?怎样的菌群结构是好,怎样是坏,没有公认标准,所谓“菌群失调”可能是个伪命题。再比如,之前大部分研究只关注了细菌,人类对肠道的真菌、噬菌体、古菌、原生生物等微生物的了解还比较有限。
较为全面的人类肠道噬菌体的基因组数据库是2021年2月才在 Cell 发布的。
而相对系统研究原生生物的文章是去年(2023年)12月才在 Cell 发表。
据我所知,迄今最系统介绍肠道真菌的文章,下个月可能会由中国团队在顶刊发表,大家拭目以待吧!
回到正题,我们对肠道菌群的了解确实还非常有待加深!
一些矛盾的结果也值得我们关注,比如不少文章说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菌)牛,有益;但是也有研究显示AKK成为坏蛋,并非无害。不单单是AKK菌,很多菌(包括一些益生菌)都有正反不一的研究结果。
还有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在动物身上的有效研究,在人身上则未必有效。美国 Synlogic 公司的团队,把动物实验结果发表在了最顶尖的期刊,但是在人身上做研究,完败!公司已经宣布关门,令我嘘唏不已。
因为各种原因,还有不少不靠谱的。比如,同一份样本送到不同检测公司,给出来的报告截然不同,说明样本处理、检测、质控、解读都不成熟;不少菌群干预方法,比如一些益生菌,可能是在“盲打”,并没有特别多的数据和循证支撑,非但无益,可能还带来一些风险。
所以,尽管肠道菌群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我们依然需要极其客观冷静地知道这个领域的不成熟、不靠谱。当然,科学家和产业界都在不断地探索,更多分子机制被揭示,更多因果关系被确立,更多循证证据被积累,这些都在促进领域的成熟和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