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开创了一个时代,可惜他不属于那个时代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第一部分:《终结者》是好莱坞慢吞吞动作片的极致?谈香港动作片的起源
第二部分:《功夫》虽然好看,但绝非香港动作片的典型代表
第三部分:香港动作片源头的源头是它,97.8%的人不知道
第四部分:香港武侠片里为啥总出现客栈?一切源于胡金铨
第五部分:香港“新派武侠”旋风,只火了五六年?张彻时代纵横谈
1971年,《唐山大兄》在香港上映,以秋风扫落叶的形式横扫香港影坛。最终以319w的票房斩获当年的票房冠军。
图片
从此,香港动作电影进入了新时代。
这个成绩有多出色呢?当年的第二名是张彻导演,狄龙、姜大卫这对黄金兄弟主演的拳击,收了172w,算是跌跌撞撞的过了半。
图片
张彻在《独臂刀》里从王羽身上小试牛刀以后,摸索到了他的成熟模式,首先是“男色”。即主角要英俊,身材健壮,实打实的猛男型英俊小生。这点在早期王羽、罗烈等演员开始,到后期得到狄龙、姜大卫之后达到顶峰。
现在人知道狄龙可能都是从吴宇森的那部英雄本色里得到的印象,那会狄龙已经人到中年,并且脱发严重了。实际上如果你回去翻看一下邵氏时期张彻片子里的狄龙,也会惊叹一句,世上竟然有如此俊俏的美男子。而且身材还很健壮,身形还很矫健。
图片
其次是暴力,这是张彻独特的暴力美学,各种血腥不说,盘肠大战不是白说的,真的是字面意思,内脏啥的张彻玩的很早,启发了包括昆汀在内的一众好莱坞小迷弟,很多年之后的《杀死比尔》就是对这种风格的致敬。
第三是剧情,也就是所谓的张彻式武打。以他的《报仇》为代表,功夫小子因故落难,发愤图强勤练武功,之后大仇得报。从《独臂刀》开始一直就是这个模式,短小精悍,风格强烈,而且剧情紧凑。可以看出《唐山大兄》也没能逃出“功夫小子”的套路。
图片
在这方面,倪匡应该出了不少力,因为不少剧本都是他写的。
所谓“侠之大者”,当时他的浙江老乡金庸已经在报纸副刊上声名鹊起了,但金庸的作品格局都太大,不适合改编成电影,因此在当时的电影圈还不如倪匡混得开。金庸金大侠的时代要等到方逸华把TVB搞起来以后才到来,但是他的到来,也是邵氏停产的开始,无限唏嘘一把。
张彻的这三板斧已经让他火了五六年了,那为什么《唐山大兄》会忽然异军突起呢?
肯定不是因为罗维导演的功力。
图片
也不是武术指导韩英杰的水平。韩英杰做为于占元的女婿,在业内是很资深的,《大醉侠》里他为电影引入了蹦床,说明也不是一个古板的人,同时因为他的原因,成龙、洪金宝等一众戏班学员才能进入电影行业,他是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对于镜头的感觉也很强,毕竟他跟着胡金铨已经创新过《大醉侠》,但戏班出身的他,对于舞台的感觉还是比较执拗的。
也因此他在泰国和李小龙合作的很不愉快。需要让罗维赶去救场。
李小龙的厉害之处。不是他的身手有多好,而是因为:他是个文化人
图片
之前我说龙虎武师们没文化,你们以为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觉得运动员没文化很正常。因为他们的“工作”是竞技,文化派不上用场,但影视剧演员没文化很多人就很不理解,因为他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读剧本,文化涉猎不广是可以理解的,但总不会不识字吧。
所以很多人对于演员的“没文化”的理解就比较刻板。觉得无非就是见识不高而已。也因此对于现在很火的“文盲演员”这个说法嗤之以鼻。
就是因为这种逻辑思维的推动,人家干活的内容之一就是要读剧本,你说人家不识字?打死我都不信。
图片
现在的事情我们不谈,在那个年代,李小龙之前的香港,有点身手的,不管是戏班子里的成龙、洪金宝,还是武馆里的刘湛、刘家良。文化水平那都是低到令人发指的。
别不信!真的!低到可能不识字的那种。
很多年之后,洪金宝功成名就,实力已经大到可以在电影公司话事的那种了,当时张婉婷的老公罗启锐被洪金宝找来拍了一部他老师于占元的电影,也就是《七小福》
图片
那已经是1988年了,洪金宝早就拍了不知道多少脍炙人口的好片了,比如1980年灵幻功夫片始祖《鬼打鬼》,1984年的时装动作喜剧《猫头鹰与小飞象》。
当时洪金宝在片场一副苦大仇深的老大哥模样,罗启锐做为新人吓的不敢当面给他提意见,于是就给他递纸条,但洪金宝只是看了一眼就把纸条揉吧揉吧丢了,当时把罗启锐吓的,以为自己做错了事。后来经过高人指点才知道,洪金宝不识字。有话你就直接说。
图片
大师兄洪金宝都这样,小弟成龙就更不用说了,很多访谈里成龙都亲自提过,自己很抗拒给人签名,就是因为不识字,自己的名字还好练,问题是签名不是写自己名字这么简单,总要写点别的东西,比如写上:给李啸天,祝成功之类的话,这点成龙就抓瞎了。他出去住店,在酒店前台填个表都要让助理上阵的那种。
没文化是真没文化!字面意义上的没文化。包括李连杰,也在拍摄《投名状》的时候被揭露不识字,李连杰对此也大方承认。
图片
所以这帮文盲哪怕在电影圈摸爬滚打几十年,有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但是这个经验要变现很难,毕竟电影圈是文化人的天下,镜头还是胡金铨和张彻这样的大文豪掌握的,他们哪怕有自己的意见,也人微言轻,更何况现实可能是,他们的文化程度都没法将自己的天才想法给总结出来。
但洪金宝、成龙的经验,却是文人导演们不具备的东西。
文人导演们心中的武打,和他们心中的武打,是不一样的存在。
文人导演们心中的武打,是舞台式,戏班式的,他们做为文化人,是台下的观众,他们的视角是对着舞台的,要求演员动作流畅,行云流水。
图片
这就是早期的武打片。
后面武侠小说迷胡金铨来了,他把武侠小说里的各种仙侠招式,飞檐走壁的想象用高超的导演技巧拍了出来,让很多现实中的不可能在电影里变成了可能。
于是新派武侠诞生了。但那也是文人视角。
也就是台下的视角。
台上的人,他们的感受,文人体会不到,武人没文化,表达不出来。
这种情况被李小龙这个文化人打破了。
图片
李小龙不止有文化,还懂哲学,懂电影。他的身手可能不是当时最好的,他的身材更加不是当时最好的。你对比一下张彻手下的各种猛男,他们一身的腱子肉,比李小龙可威武多了。
李小龙显得瘦,肌肉也就是紧实而已。
但他,第一个站在了台上武师的视角,将完全不同于文人的武打观念带进了电影。
比较著名的就是《唐山大兄》里的李三脚
图片
要知道武术指导的经验,是台上的,不止有打人的,还有挨打的,他们知道挨打的时候,什么角度,哪里最疼。他们也同样知道,当一个人面对你踢一脚,那个眼前的冲击力有多强烈。
这种经验没挨过打的文人体会不到。
但李小龙能,所以他对着镜头飞起一脚,这种极富冲击力的镜头犹如电影刚诞生时的《火车进站》
武人话事的时代,就这么开启了。
图片
李小龙死后,香港武打片一下沉寂了五六年,连李小龙亲自主演的好莱坞电影龙争虎斗的票房都只有他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二,很多人在那段“大黑暗”时代试图复制李小龙的成功,但是他们可以复制李小龙的神态,身手,却复制不了他的处事哲学,以及对于电影的特殊理解。表面复制容易,内里一窍不通。
李小龙成功所带来的第二个突破,就是他的猛龙过江
图片
因为罗维糟糕的导演技巧和非常嗜赌且不负责任的个性,不管是李小龙还是后来的成龙都对此很厌烦,可笑的是罗维总是能捡到这样的泼天富贵,堪称香港影坛捡漏王
李小龙是第一个抛弃罗维这样的传统导演,自己跑去罗马,自导自演的动作演员。
这与他文化人的身份底蕴当然脱不开关系,毕竟他小小年纪,却已经是30年工龄的演员了,人家尿布没穿上的时候就已经在电影中出镜,又在好莱坞混过,有最先进的好莱坞式制片经验,玩起电影来游刃有余。
图片
关于李小龙的生平和他与丁佩的八卦,李老湿后面会有专文讲解的,大家敬请期待,我这边剧透一下,李小龙曾经在嘉禾办公大楼堵住罗维,掏出刀指着他大骂:信不信我现在捅死你。
可见什么仇什么怨啊!
总之,李小龙开了动作武术指导单开一部电影挑大梁的先例,为日后刘家良、洪金宝、成龙的动作先行,独挑大梁奠定了基础。没有他这个试水,文化程度不高的后辈,可能还是会像前辈韩英杰一样,跟着一个大导演混,极力配合试图重现导演的幻想吧。
你看没有诞生李小龙的台湾,不就是这样吗。
图片
在李小龙死后,功夫武打片沉寂了一段时间,就在刘家良的努力下又复活了
很难说刘家良获得这个机会,是不是邵逸夫想通了,决定花点小钱在武术指导身上,让他单挑大梁试一试。
诚然刘家良文化程度不高,但人家是刘湛的儿子,打小跟着刘湛在片场混,电影制作的各种流程拿捏的门清。加上邵氏是大片场制度,摄影,灯光,道具等等岗位人才济济,攒个团队没有一点难度。加上刘家良在片场人脉广,混迹多年武术指导都在鄙视链下层,对于文化人的尊重态度那都是肌肉记忆,文化水平不高,那不是还有编剧么。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好烟好酒好女人的倪匡。靠谱吧。
图片
于是刘家良的导演处女作《神打》出炉。
此后,刘家良手下佳片频出,而且对于动作的改良,在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具有革命性的。
这个成功例子也让洪金宝成龙这样的后辈有了出头之日,他们得以独挑大梁,抛弃文人独立掌控整部电影。
图片
香港动作片的风格,至此确立。
很可惜,这个新时代李小龙错过了。
他开启了这个时代,却不属于这个时代!
他属于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