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奕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保障粮食安全丨“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谈

编者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丰富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是符合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的生产力。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征程上,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南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做到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有利于我们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为此,为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促进学习好研究透宣传够运用足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红网“论道湖南”理论频道联合湖南省省情研究会,邀请湖南中青年专家学者参与,推出“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谈专题。
图片
□邝奕轩[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
当前,世界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全球供应链持续重组调整诱发的风险危及粮食等农产品的安全。一方面,逆全球化抬头,从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反移民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这将影响中国农产品进口格局。另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上升,区域性军事争端和战争风险持续上升,由此引发动荡,这将影响中国农产品供应链。
面对上述复杂的形势,湖南比较优势明显。一方面,湖南农业农村发展的经济区位优势明显。湖南地处江南中部,北靠长江,南邻两广,毗邻港澳,具有呼应两东(广东和浦东),承接两地(珠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辐射的有利地理条件,且交通比较发达,公路、铁路、水运等都比较方便。另一方面,湖南农业资源优势明显。湖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常年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重要的大米生产基地。面对世界经济环境日趋复杂诱发的风险,湖南资源优势与交通区位优势的叠加,使得湖南农业农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为此,要深刻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这就要牢牢把握四个原则。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南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9.88%,其中,51.47%为农村老年人。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湖南经济没有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推动湖南乡村振兴,务必紧跟中央,牢记“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是正确认识湖南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历史条件、阶段及其资源禀赋约束,就是在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找准“最大公约数”、探寻多重约束下的最优解的关键。因此,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方面,就要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并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载体,搞好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使资源的一次增值变为多次增值。
把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作为检验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成效的重要尺度,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
农村是重要的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激活农村内需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达到城市居民的80%,将新增一个约4.2万亿元的消费市场。但要客观地看到,只有将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消费才能拉起来。统计数据显示,湖南GDP排全国第9位,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14位。这里要指出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难点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既要考虑如何保证粮食产量,也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不要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由此可见,完善强农惠农富民支持制度十分必要,近年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湖南要一丝不苟、毫不走样地落实到基层,政策的好处要全部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一个农民身上。
但总的来看,要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在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鉴于目前承担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在缺乏结构调整促使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制度保障缺失情况下,农户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盲目性、狭隘性和无组织性,叠加市场价格剧烈波动产生的高风险等因素的制约,农户结构调整并不必然带来收入增长。因此,要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确保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农村承包经营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市场化制度创新,深化并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
把持续完善优化市场化机制作为解决农村生产要素和农产品剩余问题的应对策略,推动市场机制和行为贯穿到农村经济活动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40多年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实践充分验证,农村市场运行机制逐渐完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经营主体获得更快发展的愿望,也使得劳动力的流动性和择业的自由度均得到大幅提升。但也要看到,广大农户仍然难以很好地参与市场经济发展并谋求可观的收益。农村中一切经济活动还是要以市场为中心,依靠市场机制调配社会经济资源,形成市场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竞争规范有序,宏观调控有度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要出台更多惠及农村地区、农村人口的政策措施,提高市场机制的益农性,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鉴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实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相关主体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博弈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和基层政府是两个关键的主体,核心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此,政府仍要致力于完善制度保障,既要重点破除阻碍性制度,也要进一步健全保障和激励制度,着力构建统一市场。
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推动内生动力累积增长
从世界发展进程来看,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从国内来看,深圳经济特区从当年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更多是靠改革创新。当前,湖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既有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质量和成色的需要,也有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致富优势的需要。比如,湖南51个脱贫县中,将茶叶、油茶、柑桔和蔬菜作为主导特色产业的分别有29、13、23和18个,大部分侧重于简单做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链条不长,品牌农产品不多。在诸多问题面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湖南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建立体制机制新高地,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模式,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特别是对于在一些地方开展试点并取得成果的农村土地、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举措,在全省推广,鼓励各地在已有试点成果基础上再次创新创造,让基层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