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

原标题: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操培养为重点,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培养更多技能人才,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坚持统筹协调,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既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促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巩固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逐渐增强高职专科的主体地位,稳步发展职业本科,建立“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的职业学校体系。
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扩大职业院校专业布点规模、完善职业教育奖学金和助学金政策,围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要进行科学的专业布局,推动符合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项目。针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采取政府引导,企业、院校、社会组织参与,市场化运营、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广泛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鼓励职业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教育阶段融通衔接。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双向赋能
职业教育是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基石,也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要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双向赋能,形成紧密联结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深化产教融合,必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完成产业链和教育链的有效衔接。积极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健全人才共享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要保障校企双方信息畅通,合理分配双方利益,建立责任共担机制,达到办学水平高、产教合作好和社会贡献大的效果,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增强师资力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营造多元、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勇于探索创新,自我提升、自我学习,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一方面积极吸纳企业高技能领军人才到学校相关岗位任教,与教师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教学活动;一方面实行流动岗和固定岗相结合的方式,有序安排组织教师赴企业实践,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让更多懂理论、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竞相涌现。
推动改革创新,构建多元办学格局
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要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投入机制,支持企业和相关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提供多样化的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强化各类政策协调配合,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综合激励政策,确保形成一套完善且可行的政策支持系统,打造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职业教育国际化不仅是一个国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对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跨国跨境传播技术技能、服务跨国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当地就业创业、促进中国文化传播与中外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
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继续开展“中文+职业项目”等高水平国际化特色项目,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选取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学校作为标杆,引进其先进的教学资源、课程标准、认证体系,并注重加强对优质资源的本土化改造,形成教学资源“引进—借鉴—融合—创新”的良性循环。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推出一批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培养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邢明强 陈剑峰,作者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学研究所)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