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法兰西情缘

图片
文/孟红
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与美丽浪漫的欧陆之国——法国有着一种奇特的不解之缘,他在那里曾留下三次坚实的足迹。从1920年夏到1926年初,在法国留学生活了5年多,由爱国青年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他革命生涯的开端。1974年4月初,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去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对法国心存一份特殊感情的邓小平在抵达目的地纽约之前和会毕之后回中国的往返两程中,都特意在必经之路的巴黎休息、参观了几天,在法国又留下他的行行足印。1975年5月,邓小平以中国政府第一副总理的身份,再次踏上法国热土,迈出的一串串足迹更为稳健特殊而颇具历史意义。关于法国,邓小平后来曾经这样深情而颇有感触地说:“我们感谢法国,是她用自由浪漫的思想和当时苦难的现实,锻造出最早和最坚定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
勤工俭学,初立信仰
在领导革命成功的老一辈革命家当中,周恩来、邓小平、陈毅、李富春和蔡畅等都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到法国勤工俭学,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吴稚晖等共同倡导的留法勤工俭学一时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振奋人心的潮流。期间于1919年爆发的极具震荡性的五四运动,则对正在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热潮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周恩来在《留法勤工俭学之大波澜》一文中指出:“迨欧战既停,国内青年受新思潮之鼓荡,求知识之心大盛,复耳濡目染于‘工读’之名词,耸动于‘劳工神圣’之思想,奋起作海外勤工俭学之行者因以大增。”心怀抱负、踌躇满志而具有朴素爱国主义思想的邓小平也加入了这股出国勤工俭学的大潮中。1920年7月19日,经过考试,邓小平取得了自费赴法勤工俭学资格。
9月11日,刚满16岁、满怀求知热情的邓小平(当时使用“邓希贤”之名)和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82名学生,乘法国“安德烈·勒邦”号邮轮飘洋过海来到法国勤工俭学,走上了探索人生的道路。那是一段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日子。赴法时,当时名为邓希贤的邓小平与勤工俭学人员乘坐的是四等舱,与放饲料、杂物的货舱相邻。餐食则为一块面包、一勺汤和些许剩菜。
抵达法国后的日子也不好过。1920年10月21日,在华法教育会的安排下,邓小平和他的叔父邓绍圣以及20名中国学生一起来到了位于法国西部诺曼底的巴耶中学学习。5个月后,因无力支付学校的各项费用,邓小平离开了巴耶中学,前往克鲁梭市。这是邓小平在法国5年多时间里少有的“俭学岁月”。
图片
◆1925年,邓小平在法国巴黎雷诺汽车厂做工时的档案卡。
此后,因生活所迫,“俭学”不成就只好走“勤工”生活的道路。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两年,法国的经济十分萧条,就业格外困难。1921年4月2日,邓小平和邓绍圣等几名四川学生,又经华法教育会的介绍,来到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厂做杂工:运煤、搬钢板等等。用汗水换回可怜的生活费。邓小平后来曾经说过:他在克鲁梭拉红铁,做了一个月的苦工,赚的钱连饭都吃不饱。他原先抱有的“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美好理想,一下子都化成了泡影。
4月23日,邓小平辞去施奈德钢铁厂的工作,离开了克鲁梭市,前往巴黎,又四处寻找工作。邓小平先在巴黎近郊的雷诺工厂当钳工。
1922年2月,邓小平成为蒙达尔纪哈金森工厂的一名制鞋工人,制作防雨用的套鞋。后来曾在饭馆当招待,在码头运货物,在建筑工地搬砖,还做过清洁工。尝试了十几种杂活的邓小平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为他以后真正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这是邓小平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早在1921年3月,张申府与旅法留学生领袖赵世炎、周恩来等人,秘密成立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海外的中国革命者也积极筹划建立共产主义组织。正是在哈金森工厂,邓小平有缘结识了王若飞、郑超麟、汪泽楷、李慰农等一批先进青年,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逐步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1922年6月,来自法国、德国、比利时三国的18名勤工俭学生齐集法国巴黎郊区的布罗尼森林举行会议,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选举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李维汉负责组织。邓小平受周恩来、赵世炎和王若飞等人的影响,并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于这年夏季正式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他说过:“我自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
1923年2月,邓小平参加了“少共”临时代表大会。会上,“少共”更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周恩来当选为执行委员会书记。6月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开始参加支部工作。从这时开始,与周恩来建立起深厚友谊。
期间,邓小平参与主办帮助在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的中国同志学习理论的油印杂志《赤光》,他不但参加编辑、撰写,还刻蜡纸、油印、散发,十分活跃。因为他刻写的字迹端正、有力,版式设计美观、活泼,被大家誉为“油印博士”。
1924年,邓小平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担任青年团旅欧支部的领导成员。1925年,邓小平被委派为特派员,前往里昂地区领导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过后,中共旅欧支部组织了一场运动,就是组织学生游行,突然冲进中国驻法国大(公)使馆,把公使抓起来,强令他在一份文件上签字,让他以公使的名义通电全国,支持国内的反帝爱国运动。这件事情震惊了整个欧洲,当时法国当局就大肆搜捕(旅欧的中国)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有20多名党团员被抓起来。
就在党团组织遭到极大破坏的危险关头,邓小平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回到了密探四布的巴黎组织革命工作。
1925年6月30日,在法国警方大搜捕结束仅仅一周之后,中共旅欧区临时执行委员会宣告成立,21岁的邓小平出任执行委员。邓小平等人因从事革命活动而受到法国警方的监控和搜捕。1926年1月8日,在凌晨的黑暗中,数十名法国警察直奔卡斯德亚街3号,突然搜查了邓小平等人的住所。但警察们扑了个空,因为这里已经是人去楼空。
惊险有趣的是,就在法国警方搜捕之前的几个小时,邓小平和另外十几名中国青年受中国共产党的指示,已经悄悄乘火车离开巴黎,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法国国家档案馆卷宗编号为第F7-13438的警察档案中,记录了这个不足22岁的年轻人的日常活动:“他作为共产党积极分子代表出席会议,在中国共产党人所组织的各种会议上似乎都发言……”
总之,在法国5年间刻骨铭心的勤工俭学经历,使邓小平从赴法时还仅仅是名怀抱工业救国热忱的爱国青年,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当时的巴黎,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工团主义各种思潮活跃而混乱。但大浪淘沙,邓小平与周恩来、王若飞、郑超麟、汪泽楷等一批追求马克思主义的觉悟分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邓小平后来曾经这样回忆起那段生活:“我在法国的5年两个月期间,先后做工约4年左右。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和法国人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这样的生活,使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出席联合国会议途经巴黎时独爱找羊角面包吃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时间已经流逝过去将近半个世纪。1974年4月初,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去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值得一提的是,对法国心存一份特殊感情的邓小平在抵达目的地纽约之前和会毕之后回中国的往返两程中,都特意在必经之路的巴黎休息、参观了几天。
这是邓小平自1926年初离开法国后的第一次再来巴黎。这次重游巴黎,既因为时隔近半个世纪这么漫长的时光隧道,又因是第二次复出后的第一次出国,因此,邓小平的心情格外舒畅,情绪也十分高涨。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负责人曾涛等一行人从机场把邓小平接到大使官邸的时候,全馆的同志们都在官邸列队欢迎,非常热情和隆重。邓小平笑容满面地与同志们一一握手。随后,曾涛安排邓小平住在大使馆里最好的一间房间里。
图片
◆邓小平故地重游,感慨不已。
当天中午吃饭的时候,邓小平就兴味盎然地提出要吃久违了的法国羊角面包,这种独具风味的面包在法国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面包,被法国人称作“月亮”,中国人则叫它羊角面包。曾涛立即派大使馆的两位同志出去寻购。结果是,四处找买却都空手而归。因为这是法国人专用于早餐时吃的面包,而邓小平与大使馆的同志吃饭时已经超过了中午12点。后来,只好设法到生产这种面包的工厂直接去买才满意而归。
邓小平终于吃到了香喷喷的羊角面包,满面春风,高兴得很。他兴奋地对大家说:“你们不要看我吃的是普通面包,我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因为穷苦,一个星期也只能吃到它一次,当时能够吃一个这样的面包再加一杯咖啡,那就是改善生活了。”邓小平热心建议国内去的同志每个人都尝一尝这羊角面包,然后再吃午饭。
邓小平的一番话使在座的同志们想起了革命老前辈们过去的艰苦生活。
第二天,曾涛陪同邓小平一行去意大利广场走一走,看一看,因为邓小平要旧地重游一番。在这个广场一角,有一个名叫哥弗洛瓦的旅馆。这座房子不大,在第四层的左手边,有一间小房间是当年周恩来住过的。
邓小平触景生情,说:“这就是当时我们的地下党长期租用的房间,每次周恩来到巴黎后都住在这里,附近有一个小咖啡店,是我们吃早餐的地方。”
邓小平引领大家看了小旅馆后,又在附近转悠着寻找那家小咖啡店。但是,最终没有找到。
在意大利广场转了一圈后回到大使馆,邓小平感慨万端不住地说:“大变样了,认不出来了。”的确,50年过去,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意大利广场有变化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了。
后来,法国市政府在这所小旅馆的门口挂上一个小铜牌子,上面装上一张周恩来的照片,下面写着:周恩来(1898—1976)在法国期间的住处。那个小房间仍旧按照原来的样子恢复起来:一张木头栏杆小床,旁边放了一张旧的方桌和两张旧的木椅子。据说,他们是经过向当地老人调查之后布置的。此后,很多经过巴黎的中国同志都要去此地进行参观游览。
图片
◆1975年5月12日,邓小平访问法国,法国总理希拉克在奥利机场举行欢迎仪式。
邓小平此次在巴黎虽然只是休息、参观,但是,曾涛为了保证邓小平的安全起见,把邓小平经过巴黎的时间告诉了法国外交部,因而在机场接送的时候,都有法国外交部礼宾司的人员在场,在去纽约的前一天,法国总理梅斯梅尔还主动约见了邓小平。邓小平到总理府对梅斯梅尔进行了礼节性的拜会。
8天以后,邓小平一行从纽约参加联合国会议后回到巴黎。由于他毕竟岁数大了,加之在纽约又很辛苦,因此,他感到有点疲劳。
于是,乔冠华和曾涛都劝邓小平在巴黎再休息几天,邓小平欣然同意了。
这次,邓小平主要是在使馆内休息,有时到公园里去散一散步。
期间,曾涛还陪同邓小平参观了一家法国葡萄酒厂,还有两个古堡。
因为知道邓小平爱吃羊角面包,待邓小平回国时,曾涛就让使馆的同志买了一些装在盒子里给他带回国去吃。后来,听说邓小平把它作为好吃的东西分送给了过去曾经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几位老同志吃。可见,他们都爱吃法国独具风味的“月亮”面包。
访法完成外交布局
1975年5月,邓小平以中国政府第一副总理的身份,再次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对此,1975年5月11日晚,法国电视一台新闻报道说,法国明天将经历国际关系史中重要的一刻。应法国政府的邀请,中国副总理邓小平5月12日抵达巴黎奥利机场,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西方大国,也是中法建交以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法国,意义重大,自然得到法国媒体的高度重视。
故地重游,邓小平自然感慨良多。在难得一瞬的余暇之时,他不免又会触景生情地忆起当年留学法国时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不过,此次出访邓小平自知肩负着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的重任。
邓小平以国宾身份访问法国,受到法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在巴黎5月份难得一见的艳阳天中,邓小平乘坐的专机于12日上午11时降落在奥利机场。时任法国总理的希拉克热情到机场迎接,红地毯从停机坪一直铺陈到贵宾台。
法国总统德斯坦在欢迎辞中特意真挚地提到:“希望这次访法能引起您对法国的回忆。”当时邓小平的身份只是国务院副总理,但法国方面却给予了相当于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外交礼仪。法国总统德斯坦亲自主持欢迎宴会,并安排邓小平下榻法国国宾馆。
图片
◆邓小平一手拿着鲜花,一手忙不迭地和当地人民握手。
可见这一次,这位50年前法国警方搜捕的对象——邓小平,在法国成为受到最高礼遇的国宾。
在机场,邓小平发表讲话说:“法国是我年轻时代曾经生活过的国家,法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重游故地,感到非常愉快。”
在法国期间,邓小平两次同法国总统德斯坦会谈,内容涉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与欧洲关系、国际经济新秩序、双边经贸及能源等问题。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地强调:“欧洲和亚洲实际上是一个大陆,你们在西边,我们在东边,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因素比人们想象到的要多得多。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双方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对国际局势的积极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
让邓小平意想不到而万分惊喜的是,法国总理希拉克专门找出了当年邓小平工作的工厂档案赠送给邓小平,上面的评语是:“此人永不录用”。邓小平接过这份特别意味的“礼物”,热诚致谢。其时,宾主双方惬意欢欣的笑意写出了友谊的浓厚与珍贵。
邓小平访法期间,法国方面特地安排他到曾经生活和斗争过的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进行访问,参观贝利埃汽车厂。邓小平还访问了塞纳—马恩省的农场,听着农场主皮戎的介绍,兴趣盎然地乘车参观农场的粮田、菜地、葡萄园、酒厂及花圃。在加尔省的马库尔核中心,邓小平了解到法国利用原子能的历史和现状。5月17日,邓小平在离开法国的飞机上致电德斯坦总统,感谢他在访法期间受到的热情友好的接待。“我相信,中法两国的良好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图片
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里对邓小平此行访问法国也有一段如实记载:此次访问法国虽然只有短短5天,但它的意义是重大的。对于国家来说,进一步完成了毛泽东极具战略眼光的外交布局。对于邓小平个人来说,连同上一年——也就是1974年4月——赴纽约出席联大特别会议在内的一系列外交活动,确立了他作为一名世界级政治家的地位。
因此可以说,在20世纪70年代抗衡美苏霸权主义的斗争中,独立自主的中国外交与有着独立传统的法国外交相互借重。巴黎,成为中国组建国际统一战线的团结对象;凡尔赛宫,成为邓小平实践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的外交舞台。
而今,邓小平在访问法国时的美好祝愿已成为现实,中法关系近年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迅速发展,达到了中法建交以来的最好时期。
年轻时候那一段难忘的赴法留学经历,不仅是邓小平追随共产主义理想之旅的起点,也是邓小平了解世界的窗口之一。留学法国的经历,更是邓小平一生丰富、重要和珍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影响意义的重大是不言而喻的。邓小平亲眼目睹西方社会的先进,感受工业革命的力度,比照之下也了解了中国的落后。这段经历使他深切认识到,改革与开放缺一,国家无以求发展。
1982年法国一个市长代表团访问北京时,邓小平专门接见了代表团中法国蒙塔日市市长努布拉。这恐怕主要缘于早年留学时,邓小平曾在蒙塔日生活过将近一年的经历。这位市长风趣高兴地说:“邓小平先生爱喝咖啡、爱吃羊角面包和爱看足球赛,恐怕也是在蒙达尔纪养成的习惯呢!”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