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要报班吗?上海资深校长说,做好这几点家长不用焦虑

图片
解晓丽是一所市级示范幼儿园大一班的老师。临近升学季,她发现班级里微信群的“请假微信”越来越多……一到下午,幼儿园门口就陆陆续续有家长前来接孩子:这边接走,转头就送到课外机构去“读书”。
李女士给儿子报了好几个班:拼音、写字、数学素养,双休日排不过来,就问幼儿园“借”时间。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除了幼升小的孩子,还有不少小学毕业的孩子,也会被爸爸妈妈安排很多“预习课程”。面对即将开启的新学段,很多家长焦虑不安,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担心孩子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利用假期拼命补学习、超前。
那么,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有没有必要,究竟应该怎样做?
养好习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幼小衔接”,需要衔接的只是学科知识吗?
李女士从“过来人”那里得知,很多同年龄的孩子,在入学前就已经会100以内的加减法,拼音也已经在机构里学完了一遍。这让她焦虑不安,生怕孩子一开始就“输”了。
而在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副校长徐继红看来,幼小衔接中,学科知识可以适当提前,但切不可拔苗助长,而比学科准备更重要的,则是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孩子学习生活开启的关键。”
“不同年龄孩子的认知能力会存在差异,比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用一两年学习的知识,到小学阶段,一个月就能完成,这是一个身心适应的过程,”徐继红说,所以家长并不需要太焦虑,也不用多“纠结”于孩子学了多少的学科知识,而需要把重点放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上。“比如妈妈和孩子约定每天读绘本认识五个字,那就要按照约定尽量去完成,”徐继红说,只要孩子有这个能力完成,那么这样的“约定”就可以培养孩子信守诺言的品质,同时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他的专注度,“相比学到了什么,养成了怎样的好习惯,会让他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终身受益。”
而在浦东新区观澜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金维萍看来,学科学习并不讲究“早”,更不能“拔苗助长”。“我们会发现,不少孩子到了一年级,很多知识都‘学过了’,但和学校里老师注重思维方法和演变过程不一样,机构的模式往往会更直接,但同时也就缺少了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少了循循善诱。”她说,幼小衔接“很需要”,除了学习习惯的养成,家长也可以创设有趣的活动学习场景,让孩子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语文和数学等知识,“比如让孩子在亲子阅读古诗词中认识生字,又比如在马路上认识路牌,或者在游戏中数数、做加减法,都是非常有效、有趣的学习方式。”她说,家长也可以和孩子设立奖惩制度,并且持之以恒来实施:比如孩子能专心致志用20分钟看绘本,就可以奖励一个小游戏,等能坐到35分钟了,那就再加一点,家长的陪伴和方式方法,非常重要。
金维萍说,除此之外,需要提早准备的,是自理能力和文明礼仪,这是成为“大孩子”的第一步,也是“幼小衔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让孩子憧憬学习而不是警告“收骨头”
身心准备,也是孩子即将进入新阶段学习前必须经历的过程。家长不仅要教会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还要触发孩子学习生活充满向往期待、对学习充满兴趣的良好情绪状态。
金维萍说,让孩子爱上学校,是开启学习阶段最坚实的基础。“让孩子有来学校的欲望,让他每天都很期待、憧憬,喜欢上学想上学是学好的第一步,”她说,有些家长会跟孩子说,等你去了小学让老师给你“做规矩”,这是不可取的,“学校里能交到好朋友,学习新知识,有困难老师会帮助你,给孩子这样的期待,能打消他们恐惧的心理,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并且投入其中。”
在徐继红看来,对于五年级这样的大孩子而言,也需要做好他们的“心理建设”。“初中和小学相比,因为有中考的存在,学习上肯定有压力。但是我们不能放大这种‘压力’,而是要疏导他们的紧张情绪,”她说,虽然这几年“双减”政策落地之后缓解了家长择校的焦虑,但还是有不少家长会在孩子进入初中时对孩子施加压力,“有的家长会跟孩子说‘一分一操场,初中你不能落后哦’,或者说‘叫初中老师‘收你骨头’,这样会无形中让孩子产生畏惧的情绪。”